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灾情背后的博弈

2009/8/26 13:55:19 来源:网友

    在我8月19日达到吉林的当天晚上,这里刚刚下过一场雨。对于当地来讲,这无疑是一场“喜雨”,因为,这里此前已经连续28天没有降雨了。

    但这场雨的到来并不能浇灭当地人的担忧。眼下,正是玉米授粉的关键时期,此前连续的干旱已经让玉米受到影响。

    “估计要减产2、3成。”当地一位粮食系统的人士忧心忡忡。而另一位同是粮食系统的人士给出的数据更为吓人:他预计的减产量是4、5成。

    “辽宁更严重,很多玉米秆都能点着了,估计要绝收很多。”有人士绘声绘色给我形容。

    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玉米加工企业。早前因为国家的高价收储,玉米加工企业曾纷纷抱怨此举造成了加工企业成本的高昂,而且无货可收。有东北一家大型玉米加工企业的老总甚至告诉我说,企业因为无粮可收,在今年6月破天荒地停产了4天,这是前所未有的。

    那么,加工企业在未来的新粮收购上所承担的价格压力是否会加大呢?减产是否意味着玉米价格的走高。

    但碰到的一位玉米加工企业的老总却首先否定了我所谓的“干旱—减产”这一命题。

    “炒作!”他这样说,“我不认为干旱会对玉米产量有多大影响。”

    他举出了今年小麦的例子。2月初,我国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主产区小麦受旱,并引起全国关注。当时曾有各方预计这将造成我国小麦的减产。

    在这种估计下,郑州商品交易所小麦期货一跃成为当时期货市场最热品种,价格大幅飙升,并带动相关农产品期货的上涨。然而,三个多月之后,伴随小麦收获期的到来,各地传来的却是丰收的消息。

    现在玉米碰到的情形的确和几个月前的小麦很相似。在旱灾的报道下,投资机构均唱多。仅仅从7月20日至8月20日,各地玉米价格就上涨数十元。同时,大笔资金涌入玉米期货,出现了8月13日的狂热上涨,而在8月18日,玉米期价再创新高1745点。

    这是作为下游加工企业一方所不愿看到的。事实上,早在小麦干旱季时,记者曾采访多家面粉加工企业,他们对于小麦的减产和价格上涨均持谨慎态度,更有多位企业人士向记者指出,国家的储备很“充足”。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今年的糖价上。4月的时候,国内一家大型食品企业的人士向记者投诉说,产糖企业和协会一起在“炒糖”,带动当时糖价的迅猛上升。在他看来,4月23日在昆明召开的糖会,即2009年全国食糖产销形势分析会是带动糖价攀升的主要原因。在这次会议中,2008/09榨季因灾害减产的消息得到确认,并由此拉抬糖价。

    如此看来,每一次的灾情发生时正是代表各利益方博弈的重要时期。而且,今年以来,围绕灾情的博弈越来越多了。

    按照一位业内专家的说法,不管是真减还是假减,在产量形成期,任何可以炒作的内容都将影响其价格。而最终的情况也许要等到玉米收获的那天才知道。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