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国储玉米亏损“放粮”是否值得反思

2009/9/2 13:22:47 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

  自7月21日第一批200万吨临储玉米 开始拍卖以来,连续七周的拍卖累计成交仅777万吨,相对于近4000万吨的储备数量来说放粮速度明显偏慢,为了缓解对新玉米上市带来太大的压力,国家开始以补贴150元/吨的价格定向向深加工企业销售,这种亏损的“放粮”方式在国内粮食价格整体上涨20%以上的情形下发生,原因何在?是否值得反思?

  巨量收储对稳定粮食价格功不可没

  当然收储做为国家调控粮食价格的一种手段无可厚非,而且在稳定粮食价格的效果上也是功不可没。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年巨量收储的背景: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商品价格应声下跌,短短4个月的时间跌幅近50%,尽管国内玉米价格本身受到国家调控整体涨幅不大回调幅度也相对较小,但平均也下跌 20%左右,这对于利润微薄的种植户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在需求受到冲击的情形下卖粮难的问题再次呈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果断出台最低价收储政策,自10月底开始连续四批收储累计达到4000万吨的指标,占到东北地区总产量的60%,不但对农民卖粮食提供了保障,而且也提高了种植户新年继续播种的意愿,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收储定价不合理为亏损“放粮”埋下伏笔


  国家拟定收储政策的方针可谓很及时,但是界定1500元的最低收购价格却有些匪夷所

  思。我们看到08年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一批收储数量500万吨,平均价格1500元/吨,当时市场价格在1450-1500之间,而且下跌的趋势仍没有结束;如果说根据现价来确定收储价格还是合情合理;但是到第二批,乃至第四批共3500万吨的收储任务下达时,当地加工企业的收储价格仅1300-1350元/吨,也就是说收储价比现货价高出150-200元/吨,就好像民间的一个笑话:一个顾客问商家,这样商品多少钱?商家回答10元一件,结果顾客却说15元一件卖不卖。虽然国家处于稳定价格的目的可以不惜血本,但巨大的价差也让市场难以理解,而且从实际的收储情况看,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可谓寥寥无几,主要在于收储的体制监管不严,人为因素太多,导致农户直接交粮难以被接受,基本都是被以苛刻的质量条件拒之门外,据传当时收储反馈的一个奇怪现象,同样的玉米在转手到部份贸易商手中后却能顺利交入国储库,这样的结果就导致高价收购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太多的实惠,却使中间商大发横财,最终老百姓的粮食大部份也只能在市场销售,尽管收储变相解决了产区卖粮难的问题,但同样惹得农户怨气冲天;当然超高的收储价格也就为未来的亏损“放粮”埋下伏笔,尽管今年上半年粮食价格大幅回升,但在消费恢复缓慢的拖累下,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也只上涨到1500-1550元的范围,也就导致了国储7月21日开始的隐形亏损每斤2分5的销售也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同的结局。

   新粮即将上市,或再次考验国家“定价”能力


  09年的巨量收储为市场留下较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储为缓解库存压力不惜以补贴

    150元/吨的价格向深加工企业抛售,第一批580万吨的额度完成后将陆续以这种方式解决临时储备玉米的销售问题,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模式将使国家损失30-50亿左右的资金,而我们看到新玉米即将上市,尽管今年东北地区干旱的天气可能导致玉米出现减产,但根据目前的情形看如果按照减产 10-20%计算,东北地区减产量在600-1200万吨左右,但由于今年种植面积有所提高,因此,预计全国玉米总产量也在1.55-1.6亿吨之间,加上国内结转库存供需宽裕的局面仍难以改变;加上国储以低价快速销售巨量库存玉米给深加工企业后,新玉米上市的购买力将受到一定影响,今年再次呈现卖粮难的局面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当然为稳定市场国储肯定会再次出手,届时将再次考验国家的“定价”能力,是适应市场发展的顺价收购,还是继续畸形的收储方式,我们期盼收储制度有所改善,最终能让老百姓真正受惠。

   综合分析,09年的收储尽管起到一定稳定市场的作用,但局部地区巨量收储,不但对国内玉米市场结构变得不合理,而且流动性受到抑制导致价格略显畸形,而且国储最终亏损的销售局面显示国储收储价的窘境,希望在新季玉米上市后这样的情形能得到改善,并能真正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夏易)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