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中国食品安全信心审慎回归

2009/9/24 14:23:12 来源:慧聪网

    位于北京崇文门的一家菜市场上,穿上各色“新衣服”的乳品队伍浩浩荡荡的摆排在货架上,董先生望着这些新品种踌躇不定,最后还是选择了保质期较短的一款牛奶。“保质期短的营养成分保存越完整,更加新鲜吧。”他表示。

    经历去年9月11日爆发的“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后,中国人的食品安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无论是中国乳制品业的凤凰涅磐,还是整个食品安全体系的治理整顿,在一年前高度关注“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的境外媒体人士看来,他们对于一年后中国食品安全信心恢复又会做何评价呢?

    从忧心忡忡到放下心来

    “前两年在美国听到很多关于中国食品的报道,让人觉得非常可怕。但这一年我一直在北京,看到了中国的一些举措,有个‘法’字在那肯定会有作用”

    去年9月,韩国《东亚日报》驻北京特派员具滋龙心里很不是滋味,刚报道完盛大的奥运会,接连而来的“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却让他很“震惊”:“这个国家能举办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届奥运会,而它为何不能为本国婴儿确保奶制品的安全呢?”

    不过现在,具滋龙并不介意喝中国牛奶。一年来他观察到,中国食品安全和食品清洁环境有所改善,中国政府对于食品问题也越来越“较真”,“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改善,这么大一个国家处理问题肯定也要比较久的时间,我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未来很有信心。”

    回忆起去年的“问题奶粉”事件,台湾东森电视台驻北京记者杨钊还有些“耿耿于怀”,据他介绍,台湾很多奶制品来自大陆,所以“问题奶粉”事件一出,台湾当局非常恐慌,加之岛内媒体大肆炒作,台湾民众听到“大陆制造”就色变。好在该事件爆发不久,两岸卫生专家马上在北京会面,就“问题奶粉”的相关问题、食品安全进行沟通,并在去年10月成立了两岸食品安全通报机制。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记者麦迪文原来也对中国食品一直“忧心忡忡”,因为澳大利亚的食品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但实际在中国生活,发现并没有那么糟糕,不是所有的食品都不安全。”

    美国之音驻华记者章明也有同感:“前两年在美国听到很多关于中国食品的报道,让人觉得非常可怕。但这一年我一直在北京,看到了中国政府的这些举措,有个‘法’字在那肯定会有作用。”

    日本共同社驻华记者盐泽英一联系到去年年初的“问题饺子”事件,“去年这两起事件后,我感觉中国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坏事变好事。”而自己的太太也早已习惯在北京的超市买菜,“蔬菜会多看看表面,回来多泡水,其他也不会太在意。”

    乳制品业经历凤凰涅磐

    “如今市面上买的牛奶有一股久违的奶香味,这与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之前的状况有明显区别”

    在去年的一片质疑和指责后,许多外国媒体还是对中国政府一年来的工作报以肯定的态度。这段时间,以痛苦的嬗变为代价,中国乳业步入了正轨,中国的食品安全意识也深入人心。

    去年的9月11日,当时的石家庄三鹿集团公司发出声明,称经自检发现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公司决定立即对当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全部召回。此后,事态发展有如“雪崩”,事态迅速波及整个中国乳制品行业,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