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秋粮临时收储政策有变(2)

2009/10/25 8:53:39 来源:网友
   多元化

    由于尚未得到最高决策层批准,国家发改委和粮食局的官员都拒绝透露政策修改的具体内容。不过,发改委官员表示:“基本上目前社会上争论的几个焦点,我们的调研报告和草案都有涉及。”

    前述国家粮食局的专家也透露,目前官方的态度与此前中粮提交的报告“大的方向基本一致”。

    所谓“中粮提交的报告”是指,大约一个月前,中粮集团给国务院提交了一份修改粮食临时收储政策的报告。这家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粮油食品央企希望打破中储粮独家垄断政策性粮食临时收储业务的格局。

     中粮集团总裁助理、生化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岳国君对记者表示,希望分享政策性粮食收储这块大蛋糕。“希望包括中粮在内的加工贸易企业都有机会参与这个行动。”岳国君说,他认为,这样不但可以打破农民卖粮难、政策性收购网点不健全等问题,还可以显著降低托市收购的成本。

    目前中国的政策性粮食收储业务由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简称“中储粮”)独家垄断。粮食收购资金由农发行提供专项贷款,贷款利息、收购仓储物流销售和管理费用由中央财政提供专项补贴。这些粮食所有权属于国家,并长期存储于国家粮库,主要用于中央政府对粮油市场的宏观调控。

    但按照中粮集团的设想,获得政策性收购资质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按照政府确定的最低保护价和收购指标入市收购农民的商品粮,由于最低保护价高于市场价而形成的亏损,由政府提供补贴。这些粮食可以直接利用企业的仓储物流加工设施进行加工和存储。

    在岳国君看来,后一种模式由于周转周期较短,资金来源多元,仓储成本较低,因此成本要明显低于中储粮垄断的模式。他测算,前一种模式的收储成本约为410-580元/吨,而后一种则要低的多。“按照去年的情况,只需要国家提供每吨150—200元的补贴,加工企业就完全能参与。”

    在日前东北地区大豆加工企业的一次会议上,企业主们对于这个提议表示支持。他们认为,让企业直接入市执行托市收购,可以避免目前“国储库粮满为患、加工企业无米可炊”的尴尬局面。

    去年政府在东北地区收储了725万吨大豆、3000万吨玉米和2250万吨稻谷之后,市场粮源紧张,加工企业原料匮乏普遍停工;而政府在随后试图通过竞拍的方式出售这些库存粮食时,因为定价过高而连遭挫折。

    黑龙江一位国有油脂企业老总认为,如果继续复制去年的收储模式,东北油脂企业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

    前述发改委官员不愿就此发表评论,不过他提醒记者注意,早在今年夏天的油菜籽托市收购中,中国政府已经尝试允许一批国有和民营加工企业参与托市收购,政府提供一定财政补贴,弥补相关成本。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