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蒜价暴涨背后“想不到”:种蒜的永远发不了财

2009/12/14 14:31:47 来源:齐鲁晚报

  编者按:今年大蒜价格暴涨,一个个因炒大蒜而暴富的“神话”也在坊间广泛流传。在蒜价暴涨的背后,蒜农、蒜商包括大蒜经纪人、冷库主、电子交易商这些大蒜产业链上的主体,谁又是最终的受益者呢?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大蒜之乡——金乡实地调查。

  蒜农 “种蒜的永远发不了财”蒜乡村支书要改种葡萄

  一家有五口人,一亩二分地,卖蒜共挣了1000多元。一家一年要吃3000多斤粮食,粮食贵,一块钱一斤。

  ——蒜农 陶大婶

  7日的金乡,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中华蒜都”的大牌坊在阴雨中显得更加有气势。过了牌坊,便是长长的一溜门面房,这些房子前都盖着高高的仓库,是大蒜经纪人为收大蒜准备的。

  在一间仓库里,记者见到了陶大婶。陶大婶是金乡羊山人,今年52岁,她正和同村的村民将冷库里取出来的蒜进行重新包装。按照分工,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大叔负责从冷库里拿出蒜来拆开包装,倒到筛皮的架子上。陶大婶和另一个年轻村民一起筛蒜,然后装到新的包装袋里。还有一位年约七十岁的老人家,负责把重新装好的蒜摆到指定位置。一袋蒜差不多40多斤,老人家一天要这样搬上几百个来回。

  “一天从早干到黑。”陶大婶说,“装一袋蒜是4毛钱,我们四个人装,平均一人1毛钱。一天能装个二三百袋,挣二三十块钱,不是每天都有活,只有出货时才会有活干。”

  在金乡,像陶大婶这样的蒜农很多,农忙种蒜,农闲打工。陶大婶说,种蒜的永远也发不了财。她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家五口人,一亩二分地,全种了蒜,收了2000多斤,留出400多斤做蒜种。我们卖蒜的时候蒜贱,1块5就卖了,总共收入接近3000块钱,扣除喷药、肥料还有蒜种的钱,成本最低也要1800块钱,卖蒜总共挣了一千多元,根本不够一家人吃饭的。”陶大婶说,他们一家一年要吃3000多斤粮食,粮食一块一斤,为了糊口,还有两口人出去打工。

  金一村党支部书记周雪峰今年也种了三亩蒜,但周雪峰已经决定明年不种蒜了,改种葡萄。“葡萄收益高呀,一亩葡萄产值1.8万,收益能达到1万。最主要的是,种葡萄不费心,不像种大蒜,劳动成本太大了。”蒜商 存1万吨能挣3000万蒜农却对他们表示同情

  2007年赔了70万元,2008年又赔了100万元,赔光了家底。2009年,咬咬牙坚持来到金乡,这下,终于打了个翻身仗。 ——蒜商 岳远东

  来自江苏邳州的蒜商岳远东,已经在鲁西南宾馆住了十几天了。此刻,他正站在一个库房里看蒜农们装蒜。

  “今年行情好,有赚头。”岳远东的蒜商身份已有十多年,他长年累月地奔波在山东、江苏、河南、山西等大蒜主产区。2007年岳远东赔了70万元,2008年他又赔了100万元。2009年,岳远东咬咬牙,坚持又来到金乡,这下,他终于打了个翻身仗。 “到目前为止,两年的窟窿都补上了,如果行情持续,就是纯赢利了。”

  行情好的时候,岳远东很羡慕那些出手阔绰的大户们。他说,在金乡和他的老家江苏邳州,今年有些大户储存了过万吨的大蒜。“保守估计,一吨挣3000元,存1万吨就能挣3000万。”不过,他庆幸自己只是倒腾大蒜中的一条“小鱼”。“100万元,在大蒜市场上,就像小虾米一样,大户赔得很惨,有的这辈子都翻不了身。”

  陶大婶和她的三个同乡,对蒜商抱着一种同情的态度。“前两年亏得太多了,现在看见人家赚钱了就眼红,没看见去年那些蒜商赔得自杀的都有,人家挣钱多,遭的罪也多。”

  村支书周雪峰也认为,应当让蒜商有利可图。 “粮食价格低的时候,国家可以保护价收购,但是蒜便宜的时候,国家没有保护价,是蒜商出资收购储存了大蒜,分散了蒜农的风险,他们有一定的利益空间,是应该的。更何况,没有冷库储存,大蒜8月就发芽,消费者也吃不到新鲜的大蒜。”经纪人 一天挣千把元不成问题去年佣金只够买包子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