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三聚氰胺奶粉重现市场 “乳品之病”何时愈?

2010/1/28 16:47:11 来源:慧聪网

     近日,三聚氰胺奶粉重现市场,贵州省卫生厅发布三聚氰胺超标食品“黑名单”,确定四个批次的食品存在三聚氰胺超标问题,其中上海熊猫乳品已因此被查处,其他企业仍在调查当中。(1月27日深圳新闻网)。

    上海熊猫乳品有问题是早就有的事了。2009年底,有关媒体就曝光了“上海熊猫”与“陕西金桥”奶粉的三聚氰胺超标“案件”。只不过,对于这两起“案件”均未见到后续的处理结查。

    笔者在这里之所以用“案件”一词,而不是“事件”,是因为这是在石家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件”之后的明知故犯,是顶风作案。据此前媒体称,“上海熊猫”出现三聚氰胺奶粉后,是在几个月之后才把相关信息公之于众的。坊间对这样的做法大为不满,网民纷纷发贴进行追问。必竟在石家庄“三鹿案件”中,死去了那么多的孩子,还有那么多的孩子因食用了这些三聚氰胺奶粉而致病,在索赔的道路上又逢到了重重阻力,那些痛苦中的孩子,那些为孩子治病而奔波的家长的面容还历历在目。乳品不是什么高档商品,已经大量地进入了平常百姓家,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安全,无疑牵动大众的神经。

    然而,三聚氰胺奶粉重现市场,乳品安全似乎成了得了重症的老人,久治不愈。问题何在?症结何在?

    上海和贵州相继出现三聚氰胺奶粉后,网民认为是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的原因。这是不可否认的,笔者也赞同这样的说法。不是吗?石家庄“三鹿案件”曝发之后,又是换领导,又是天天抽查商店超市的上架奶粉。但时间一长,又不见人过问了。广州市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乳业专家王丁棉日前表示,在“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有一些经销商手上的“毒奶粉”,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销毁,缺乏诚信的企业认为事发一年之后,管制放松了就拿出来制作奶制品。这不就是说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还不到位,还不彻底吗?

    正如王丁棉专家所说,在乳品生产领域,除了管理的缺失、缺位、缺责外,还与对不良企业、企业管理者处罚太轻有关。

    以石家庄的“三鹿案件”为例,案件的社会秩序破坏力、对政府公信的影响力是可见一斑的。但最后在对企业和企业管理者的处罚就存在从轻发落之嫌。首先是将企业破产了之,而后是对企业管理量刑过轻。正是企业及企业管理者在这样的事件中的成本太低,又加之我们一些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的社会责任、道德良知就偏低,知法犯法、顶风作案是不足为怪的!

    我们国家正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要求企业和企业家们都有较高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水准是不够现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乳品安全并非疑难杂症,只要加强管理,从严查处的两手抓、两手严,久治不愈也能药到病祛!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