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2009年中国葡萄酒业总结与批判

2010/2/25 16:42:40 来源:网友

  中国葡萄酒整个行业都在玩危险的游戏,这是华尔街金融危机带给2009年中国葡萄酒的一个思考。形同虚设的国家标准,多头管理多头不管的产业体制,已经是痼疾了。由此衍生出来的许多并发症,正在严重侵蚀着中国葡萄酒这个朝阳产业。

  标准是个“球”

  因为标准,张裕曾经被口诛笔伐。什么特选、优选、珍藏、大师,专家们都搞不明白的事情,硬是要幼稚园水平的消费者做选择,摆明了是忽悠。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对此义愤填膺,于是一群声音高叫着要为消费者讨个说法。

  谁知消费者一觉醒来,发现货架上摆满了换汤不换药的等级标准,与张裕的手法如出一辙。如果仅仅是那些投机取巧的小酒商东施效颦也就罢了,谁知道那些大名鼎鼎的名牌产品也是富有创造性地打出了“忽悠牌”。于是,中国葡萄酒“忽悠”形势一片大好,消费者眼看就要瘸了。

  我们真的很担心,倘若消费者有一天清醒过来架起“反忽悠热线”,中国葡萄酒还有机会吗?

  葡萄酒的等级问题已经遗留了很多年,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国家主管部门在干什么?把球踢给企业,企业踢给消费者,消费者成了最后的买单者,实在冤枉!

  风格“球”不是

  在第三届中国葡萄酒经济年会上,著名学者于丹洋洋洒洒3个小时,就着中国历史文化葡萄酒的文化大餐,试图用中国人的情怀诠释葡萄酒,试图让葡萄酒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可是她正在失望,因为这个会议已经感觉到了中国葡萄酒正在迷失自我而召开。

  半汁酒和半汁酒标准下的中国葡萄酒企业的所作所为:半汁酒演变成三精一水;

  干型酒和新国标下的新概念:年份,产地,酒庄,树龄。老百姓包括老外专家,都懵了;

  在法国波尔多盛名之下的张冠李戴:动不动就是东方的波尔多,某某外国专家的评价,某某进口酒相比,意图用“洋标准”为自己正名,结果搞得自己成了四不像。

  另外还有很多,比如“洋酒庄”,“洋酒装”,“洋酒厂”,反正不把自己包装成“洋”就不是葡萄酒,就不罢休。

  以上种种现象,不是个别企业所为,而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集体行为,恐怖!

  中国葡萄酒首席权威李华即将出版的专著《中国葡萄酒》,也试图通过对产区的科学梳理科学分析和科学评定,找到中国葡萄酒的风格。他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河南庐阳出土的陶罐里面装的是葡萄酒,把人类主动酿造葡萄酒的历史提到了九千年前,远早于西方国家人类主动酿造葡萄酒的六千年历史,证明中国人是最早主动酿造葡萄酒。中国葡萄酒本身就具备着“中国属性”。

  摆在国产酒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成为法国标准体系下充其量是最好的赝品,二是找到中国风格,以中国属性征服世界。

  产区“大跃进”

  2009年以来,国际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大举进入以及中国消费力的巨大诱惑,国产葡萄酒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以产区政府为主导的产区规划活动尤其突出。甘肃、宁夏这两个西部优质产区不甘落后于东部,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产区运动。5年建设60万亩,3年建设40万亩,庞大的葡萄酒产地发展数字,竟然毫不犹豫地写进了政府的规划中。

  先不说规划的科学性,但就产区本身产业链的缺失,就无法支撑这样的规模。资金、人才、管理、种植技术和营销水平等都处于劣势的西部产区,如何消化这样的速度,如何完成这样的规划?专家们摇头说:中国产区要进入一个拍脑袋的大跃进时代了。

  在我们积极塑造中国葡萄酒新形象的时候,也是时候进行一下自政府至企业的深刻反思。希望,中国的葡萄酒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拍脑袋,多一些科学;少一些崇洋媚外,多一些本国传统。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