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财经报道 > 正文

商务部: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2)

2010/4/19 16:08:06 来源:网友

    但是,嘉兴迪贝斯电声有限公司就没有万林忠的企业这般幸运,产品结构和成本设计不同使得这家主要生产各种音响喇叭的公司无法向国内市场转移。销售经理朱国强说,如果人民币升值,希望幅度不会太大,否则这家拥有300多名员工的公司只能减产甚至停产。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本来利润率就很低。虽然我们一直在加强技术研发以控制成本,但是如果人民币汇率过多升值,加上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上涨,就真的没有办法了。”他说。

       一些境外资本公司表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可谓喜忧参半。“内地消费者的购买力强了,意味着需求有可能会随之增加。但是,出口企业受到影响,工人工资降低,同样也会降低购买力。这是一个矛盾的局面。”香港一家食品外贸企业的经理林城鸣说。

    台湾华龙实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安妮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让这家企业难以估计未来的影响。“好处在于,已经签约的产品卖到大陆后,收取的是更高价值的人民币。而不好的地方在于,未来我们从大陆购买零配件将更加贵了。”

    越南边和威拿咖啡股份公司销售副经理党宣蔻说,汇率问题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很多任务人可能会失业,政府必须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大公网)    央行官员:人民币升值有助抑房价

    人民币问题让晚春的气氛分外燥热。

    美国原定4月15日公布的是否将中国列入操纵汇率国的报告骤然延后,美国财长盖特纳也在4月上旬闪电来京与副总理王岐山会晤,随后,人民币问题也列入中国国家主席胡主席访美的热门议题,紧张程度几乎与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机制启动前后雷同。

    4月17日报道,与此同时,国内对人民币前途也众说纷纭,资产泡沫与人民币升值与否各有说法,央行几度表示将稳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与汇率形成机制。为此,记者在上海采访了长期关注人民币话题的中国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夏斌,他最新的一个身份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强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个漫长过程,同时他认为,应加大力度推进跨境贸易结算等制度建设,人民币也应该回归到危机之前的制度,也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区域化四步骤

    记者:人民币的国际化一直是大众热点,你一直关注人民币的未来,最近也与中国问题专家鲍泰利在沃特峰会的讨论中提出:人民币可能十年以后还不能像现在有些国际货币那样成为大货币,被国外中央银行和海外持有者持有的量还是很少,比不上美元、欧元。当前,我们能够做些什么配套措施来实现央行所谓稳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呢?

    夏斌:国际货币之间的更替是一个过程,一旦成为主要储备货币,就有黏性,容易形成持有的习惯。我认为,首先我们要加快推动跨境结算,这是人民币区域化的第一步;其次我们就可以对境外发贷款、投资、境外援助尽量用人民币,让人民币可以走出去,这需要结合自身能力与对方接受度;第三我们需要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让人民币可以玩起来;最后,如果希望更多人持有人民币,那么人民币本身就必须具有投资与储备功能,也能享受经济增长的好处,也就是有管道可以流回境内,这就涉及资本项下开发,我建议可以用QDII的管道来做,让人民币可以回流,看得清同时能控制。尤其,我认为债券市场可以考虑先走一步,适度放宽一点,问题不大,甚至企业和政府机构也可以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吸引亚洲各国政府以及投资者持有人民币。

    记者:你提到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目前香港与上海的呼声都很高,对此你怎么看?

    夏斌:就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本身来说,如果说上海、香港都建,内容应该是一样的。不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们要更多克服或者说防御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有缺陷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尽快把人民币离岸市场建立起来,这有助于实现中国人民币逐步走出去战略。如何尽快呢?从两地比较而言,我认为香港走的话容易走得快,比如法律制度、客户网络等,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充分开发的市场,而我们则是相对管制的市场。但是,我认为也不排除在上海设立,在上海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达到两个效果:第一可以了解熟悉与在岸市场完全不一样的国际游戏规则,第二目的则可以促进香港与上海更好沟通,二者的离岸市场的本质一致。因此,同时在上海建设离岸中心不存在很大的矛盾,而当前的首要工作是更快地先建设起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

    记者: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已进行九个月,这一政策期望通过鼓励企业来建立用人民币进行支付的贸易体系。目前传言试点即将扩大到14个省份,中资银行甚至外资银行的推动热情也不小,但是截至1月,结算规模仅占同期中国总贸易量的0.1%。你认为跨境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区域化的第一步,那么怎么看待这些情况?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