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碧螺春:坚守传统还是工业化?

2010/4/29 17:10:35 来源:网友

  10日,记者在苏州西山再次见到黄志峰的时候,他满脸倦容。“白天炒茶,晚上上班,很累。”3亩茶园,黄志峰不敢有所懈怠。尽管地里还种有梅子、橘子,但“都卖不了几个钱”。茶叶,是黄志峰一家的主要收入。“原本雇了两个人过来采茶的,但前段时间气温一降,他们就转向去打工了。”今年,采茶工的工钱大涨,每天得70元,还需包吃包住。

  “总不能看着嫩芽长成青叶吧。”黄志峰别无选择。采茶,一家老小辛苦点还能应付;炒茶,是个手艺活。“从杀青、热揉成形,到搓团显毫、精心烘培,一个流程走下来,最少半小时,长一点需要一个小时。”3亩茶园虽犯不着买一台机器,但黄志峰还是机器炒茶的拥护者,“那毕竟快啊,人工少了,茶叶品质也挺好。”

  确实,据高级农艺师杨伟民测算,一个劳动力一天最多炒六锅茶,按4斤鲜叶炒制1斤成品茶计算,一天也就炒2斤左右;但实行机器炒制后,速度大大加快,“一斤成品茶一般只要40分钟。”

  杨伟民是一位致力于推广机器炒茶的热心人士。“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机器炒出的茶品质不行。实际上,机器完全可以做出好茶。”杨伟民举证说,常熟虞山林场采用机器炒茶是比较早的,2000年维摩茶场就获得“陆羽杯”一等奖,2006年虞山绿茶公司选送的碧螺春也获得特等奖。

  光福茶场从2003年开始进行“机械加工碧螺春工艺研究”,引进的是浙江小型茗茶机,机器杀青、揉碾后,再采用传统干燥工艺提毫、高温提香。“专家的评价是色泽纯正、大小均匀,香气挺好,非常容易分级。传统工艺炒制的碧螺春带有焦烟味,而用机器炒制的基本没有,客户评价非常高。”许培华厂长说。

  在金庭镇的邓尉茶场,总经理朱永良说,8个小时,能将600公斤青叶炒成干茶,“一头青叶进去,另一头出来的就是可以直接冲泡的成品茶了。”

  在他们看来,机器炒茶不仅能保证茶叶的品质,还能大大减少人工成本。“现在劳动力成本高,招工难,不改进工艺以后可怎么办?”杨伟民说,旺山边有家张桥茶场,规模并不算大,百来亩茶园,但光拣茶的工人就100多名,“再说,现在会炒茶的熟练工人越来越少,机器代替人工肯定是大势所趋!”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