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合格食品”背后的“标准”不合格

2010/5/6 13:11:37 来源:网易

李忠东

    4月底,湖南省长沙市和雨花区的工商执法人员突击检查一个肮脏恶臭、无证无照的猪油作坊时,发现这里在用廉价收购的生猪屠宰“下脚料”炼猪油,时间已达3年多。更令人震惊的是,权威检测部门最后出示的检验报告表明,在这种地方生产的“下脚料猪油”竟是“合格食品”。(近日《京华时报》)

    据报道,在检测“下脚料猪油”时,权威检测部门不仅检验了“酸价”、“过氧化值”等主要食用油指标,而且还追加测定了水分、重金属、感观指标等,属于最严格的“全检”。据参与查办此案的专家分析,“下脚料猪油”能成为“合格食品”,是因为我国现有的食品卫生标准很多还是在上世纪那个“食品短缺”时代制定的。的确,目前食品安全标准的现状令人担忧:数量少而且低,覆盖面太窄;指标粗糙,有些缺少风险评估依据;标准之间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的现象严重。

    近年来,由于我国很多食品卫生标准赶不上食品生产的发展,难以满足食品卫生和安全的需要,因此给一些造假者以可乘之机。以地沟油为例,制造者的“技术”不断改进,有的竟然可以对照国家标准自行检验,然后对生产工艺和配方进行调整,达到“标准”后再进入市场。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地沟油,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形成发育障碍,易患肠炎,引起肝、心和肾肿大以及脂肪肝等病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同家,食品监管部门采用动态管理食品安全标准,经常性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调整,如增设项目、提高标准等等。一些发达国家有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检验检测机构和体系,大体上分为企业自检、中介检测机构、政府检验检测三个层次。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以检验检测为基础,检验标准和操作规范统一。由于食品生产企业重视,自觉地加强自我检验,因此基本可以从源头确保食品安全。而中介检测机构独立于企业和监管部门之外,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

    比如,在德国,食品法规涵盖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等每一环节。无论是国产或进口食品,包装标签都要注明商标、食品成分、有效期和质量认可等标志。德国的企业研究部门、大学、NGO等民间力量还常通过前沿性的研究,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因素,然后将之提交政府或由舆论曝光,从而推动食品标准完善。如德国《生物测试》杂志每月都固定检测10类产品,随后对其安全性进行评级。德国食品与农业部也开设了“我们吃什么”网站,将有着巨大安全隐患的食物公开曝光。民众挑选食物时,首先注意的是上面有没有“德国食品安全系统”的标签。在对食物的安全有所怀疑时,人们可以随时免费拨打24小时投诉电话,相关部门会立即做出处理。

    令人高兴的是,卫生部起草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草案)》从4月30日起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我们衷心地期待,整合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标准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民众食品安全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步伐,真正成为老百姓食品消费的“保护神”,使广大消费者免受地沟油等的危害之苦。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