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渔业稳定增长是对“三农产业”的重大贡献

2010/5/18 17:24:02 来源:网友

  今年以来,气候条件极端异常,农业灾害多发重发,对全年农业生产发动“春季攻势”:西南地区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旱灾,造成夏收粮油减产;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出现多年少有的低温天气,小麦生育期推迟;东北、西北降雪偏多,春播生产受阻;新疆、内蒙古等地遭受历史罕见寒潮冰雪灾害,影响畜牧业和春耕春种;立夏前后南方多省又发洪涝灾害。与此同时,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严重影响农民的养殖积极性。

  气候等不利因素,已对春季乃至全年农业生产形势提出严峻挑战。国务院及农业部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政策和对策;农业部派出多个工作组赴重灾区和粮食生产区,进行调研、指导和督察,全力以赴抗灾减灾,力争夏粮有个好收成,并千方百计守住粮食总产“万亿斤大关”。目前来看,多项举措已收到实效,小麦苗情和土壤墒情好转,春播备耕及整体进展也较为顺利,农情随天气回暖。

  转观渔业生产形势,同样受到春季气温偏低、干旱等不利气候因素影响,个别地区因旱绝收或苗种供应紧张,水产养殖病患较为严重,但是总体来看,渔业生产稳定,渔业经济发展势头向好。今年一季度产量增3.8%,产值增4%,出口量和出口额增幅回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势头,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涨幅达到难得一见的两位数。可以说,放在大农业的整体背景下,渔业形势“一片大好,而不是小好。”

  回想本世纪乃至更长时期以来,权威部门和业内专家在发布春季、半年、全年渔业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时,多采用“稳定增长”、“平稳较快发展”、“量价齐稳”、“势头良好”这样的表述,用词及语气上毫无新意可言,波澜不惊,实而不华,这恰恰是渔业经济进程的真实记载,也是对渔业人“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写照。即便在自然灾害多发年份,或是局部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的波折,或是不怀好意的人为设置贸易门槛,都不能阻止渔业经济攀升的脚步。去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出口全面受阻,而水产品的出口额依然持平并略有增长,107亿美元的数字是由海关提供的。

  积累跬步,而至千里,占大农业份额的10%,提供国人蛋白质消费量的三分之一,渔业产业逐步成长为大产业。笔者一直不同意将水产品归入“副食产业”的说法,或许过去是,现在肯定不是。在全民的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有“瓜菜代”、“副食代”这样的提法,能有的“代”就是难得的口福了,新中国渔业从起步就肩负着为国家创汇的重任(换汇支援“亚非拉”),本国居民排队吃上几条带鱼算是幸运。现在粮食多了,鱼和菜也多了,不需要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替代,而成为健康消费的多种选择。猪肉价格最近跌了,没见谁玩命吃肉;“疯狂的大蒜”这两年价格上涨了几十近百倍,好那一口儿的还在买;水产品价格涨一涨,同样会有市场。然而,水产品市场从来不感冒,二三十年没有过价格上的大起大落,这真正是一种造化,是对稳定市场的莫大贡献。之所以不涨价,根源就在于“稳定增长”,供给与需求达到长时期的动态平衡。

  渔业产业为什么能够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是因为渔业的科技含量高、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高;渔业产业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其他产业成百上千年的进化历程,完成了由天然捕捞向耕海牧渔的转变,实现了以养殖为主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换言之,国家的政策方针,渔业人(管理者、科技工作者、企业家等)的共同努力,农民群众的养殖积极性,这三者有机结合,推动着渔业的发展。全国渔业系统有这样的共识,而且这个共识也是继续前进的动力。

  刚刚入夏,日趋多变的气候还将对全年的农业生产提出怎样的考验,全国粮食产量“六连增”的大好局面还能否持续,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希望到今年年底的时候,依然使用“生产稳定增长,市场交易活跃,出口贸易回升”这样的词汇,来分析总结全年渔业经济形势。果如此,年年如此,就是对“三农”事业的重大贡献;越是关键的年份,越需要这样的贡献。

  持续的人口增长,有限的耕地面积,决定了国家粮食安全是未来的长期课题。渔业作为确保粮食安全、改善消费结构、助推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需要保持稳定,需要适度增长。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李健华近期在《中国渔业经济》杂志上发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思考”文章,对涉及产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论述,提出“藏粮于水”、“水陆并进”等未来农业发展和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方向。笔者相信,通过科学规划与高效合理开发利用水域,全面提升健康养殖水平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完善产业结构功能与延伸产业链条,尤其是加强政策支持与投入力度,渔业在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中的贡献会更加凸显。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