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乳业新命题:伊利式路径

2010/5/20 8:43: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以2009年为界,中国乳企的发展环境已经在不经意间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记者/睿皎

  过去一年中,伴随着中国乳业的平稳复苏,各大乳企强势反弹,率先公布财报的光明扭亏为盈,伊利、蒙牛均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财报,除此之外,乳业巨头伊利更是如愿携手世博。表面上看来,乳业整体格局并未因行业震荡而产生重大变化,而实际上,以2009年为界限,乳企的发展环境已经在不经意间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果说在上一个十年里,乳业双雄的崛起开创了中国乳业的黄金发展时期,那么在下一个十年,乳业巨头博弈中谁将胜出?放长远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乳业自由生长,每年都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从200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提高了行业门槛,规范了乳企经营,乳企快速扩张的年代一去不返,中国乳业从此进入“秩序竞争”时代,乳业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也迅速改变了乳企的竞争策略,在这种规范化竞争中,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将是企业的长远布局、全能优势以及对企业利润提升起着决定作用的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而这也将是中国乳业的新命题。

  长远布局凸显伊利未来竞争优势

  在中国乳业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拥有先发优势的老牌乳企与众多市场机动性较强的后发乳企共同构筑了过去的黄金十年,而在新的乳业发展环境下,同时拥有这两种优势的乳企才能决胜未来。

  2009年,伊利首季即迎来开门红,成为各大乳企中恢复得最快最好的企业,并继奥运之后,成为唯一一家符合世博标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乳制品服务的企业,伊利在2009年的杰出表现是与其老牌乳企的身份和长远战略是分不开的。

  观察乳业巨头伊利的成长史,你会发现这家企业的命运始终与中国乳业发展紧密相连,可以说,一部伊利的企业成长史就是一部中国乳业的成长史。伊利的早期历史与近年来基于未来长远发展所作出的战略调整都对伊利乃至中国乳业的未来格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中国乳业的拓荒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伊利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是任何乳企都无法比拟的。早期伊利崛起之时,中国乳企仍处在各战一方的局面,谁也没有能力布局全国市场。伊利在乳都呼和浩特众多作坊式工厂中脱颖而出之后,长达十年的时间内没有遇到真正的竞争对手,因此伊利得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规模在草原上建设奶源基地。2006年前后,伊利借助备战奥运之机再次大规模巩固奶源建设,早期的跑马圈地以及近年来的奶源加固使得伊利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掌控了内蒙古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以及新疆天山草原这三大黄金奶源优势的乳企,一举奠定伊利布局乳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基调。

  以奶源建设为中心,老牌乳企伊利更是借助先发优势进行了企业的长远布局。在产品渠道方面,1999年,伊利组建了全国第一个液奶事业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得液奶的保质期大大延长,突破了乳企囿于本地的销售半径,从此来自草原的牛奶遍布大江南北,伊利借机初步构建起了遍布全国重点市场的销售渠道。潘刚执掌伊利之后,作为一位以细节管理见长的企业家,他在考察了中国南方乳品市场之后,发现中国南方的一些二三线城市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潘刚决定将销售渠道下沉,在大获成功之后,伊利率领伊利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更为细致的渠道开拓计划,这一被称为“全国织网计划”的渠道战略使得伊利成为首家真正有能力布局全国市场的乳企。

  在至关重要的奥运营销平台之争中,2005年,伊利成为首家销售破百亿的乳企,夺得了奥运赞助商资格。借助备战奥运之机,伊利全方位地提高了产品安全品质、科技研发力量,并加固了奶源与渠道建设,更为重要的是,伊利获得了走向国际化的跳板,继奥运之后,2009年伊利再一次如愿携手世界顶级盛会——上海世博会,可谓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正是老牌企业的先发优势使得伊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较为从容地进行了企业的长远布局,把握了企业在未来十年内的发展机遇。

  中国乳业起步晚,而起点高,正是乳业的这个特性造就了中国乳业过去十年中的高速成长,培育了一批以市场战略为绝对优势的后发乳企。而在此不得不指出的是,在中国乳业界,乳业格局中的后起之秀在战略布局方面很容易陷入被动。在关键性的资源竞争中,后发企业所具备的市场战略机动性高、更容易吸收外部资金的优势却无法撼动老牌乳企。综观中国乳业全局,众多在奶源方面缺乏天然优势的地方性乳企在竞争中始终无法打开局面,进军全国市场。过去十年中,由于奶源建设投资大,见效慢,众多乳企围绕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竞争,加速了中国乳业发展。而2008年乳业风暴以来,国家在乳企奶源建设方面提出了硬性要求,乳企纷纷加强奶源建设,由于伊利坐拥中国北疆三大黄金奶源基地,觊觎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优质奶源基地的乳企无处插足。

  过去十年中,人们不止一次看到过乳企迅速扩张的成功案例,而其原因正是中国乳业起步晚,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空白状态,当市场逐渐饱和的时候,超越企业自身实力的扩张显然已经行不通了。今天的乳业市场上已经有了太多成熟的竞争者。过去一年中人们很容易看到,三鹿的市场空白迅速被乳业巨头伊利吃掉,伊利奶粉全年迎来了23%的增长率,迅速崛起成为中国领先的奶粉品牌。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当乳企大肆扩张时代被终结的时候,企业的长远布局就成为了决定自身的发展前景的关键。

  专家分析认为,在未来的十年之中,中国乳业仍然能够保持相当稳定的增长速度,然而在这种竞争中,具备长远布局眼光,把握了关键资源的大型乳企显然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

  全能优势助力伊利决胜未来十年

  中国乳企若要成为世界性的乳业强企,凭借的不仅仅是销售总量的上升,更是乳企的全能优势与产品结构的均衡发展,对于中国乳企巨头们来说,进军国际市场,首先要摆脱的是“液态奶依赖症”。

  中国乳业的发展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过去二十年中,中国乳业以超过10%的速度飞速发展,而同期世界乳业年增长率仅有1%,过去十年中,全世界50%以上的乳业增长来自中国。中国乳业飞速发展带来市场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国众多乳企的各种硬伤,除了奶源基地建设滞后外,中国乳企的产品结构也屡被行业专家诟病,而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液态奶依赖症”。

  过于倚重液态奶显然是乳业发展速度过快所带来的。1990年以来,乳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内蒙古乳业巨头伊利率先进军全国市场,布下全国一盘棋,而十年之后,崛起之后的蒙牛成功复制了这一过程,乳业双雄之所以能迅速实现全国扩张的梦想,其主要产品就是液态奶与冷饮,而液态奶又占到了绝对位置。考察伊利早期的产品结构与今天蒙牛的产品结构,液态奶销售额占到了整体业务的80%以上,对于中国乳业巨头过于倚重液态奶的现实,众多高瞻远瞩的行业专家尖锐地批评了“液奶依赖症”。

  但是从长远看来,中国乳企要想实现走出国门的梦想,必须发展乳品的高端产品,中国乳企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奶粉、酸奶与高端冷饮产品。众所周知,世界乳业强企的产品结构往往是科学而均衡的。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几乎从未在中国市场上见到过外资乳企的液奶产品,在中国乳业发展之初,正是外资品牌在奶源以及液奶产品的短板铸就了中国液态奶的辉煌,但一个事实是:同世界乳业强企的液奶无法打进国内市场一样,中国的液奶也不可能漂洋过海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