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进口葡萄酒:好酒也得会“吆喝”

2010/6/9 17:04:15 来源:网友

  20年前,中国人对葡萄酒的概念还只停留在宴会上的张裕和长城,需求量比不上意大利的一个城市;20年后的今天,即使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葡萄酒饮用氛围,中国人对葡萄酒的需求却已经远远高于本土葡萄酒的产量。看来,进口酒在葡萄酒市场里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和国产葡萄酒相比,进口葡萄酒的酒质、文化底蕴都有着足够的优势,欠缺的就是市场运作力度。于是有人提出来这样一条思路:进口葡萄酒要摆脱目前这种不温不火的局面,在市场运作上应该向本土品牌学习。

  进口酒遭遇“水土不适”

  对于大多数国外葡萄酒厂商而言,中国市场既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同时又是一块有点烫手的山芋。影响进口葡萄酒目前在中国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习惯

  许多国外葡萄酒厂商对中国市场的调研还不够深入,往往只看到一些表面的现象,很多只是做过简单的试饮和品尝,就贸然进入中国市场,其中蕴涵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国外葡萄酒厂商顺利进入中国,必须对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深入的研究,消费者对质量不了解、价格偏高、不明白标示的含义、不信任等多种原因都会导致国外葡萄酒品牌的销售受阻。

  2、生产厂商的经营意识和思维习惯

  俗话说,能冒险的经常是穷人,富人往往喜欢安逸。欧盟国家的人们生活相对安逸,宁可不在中国销售葡萄酒,也不会过多的投入,哪怕持平成本销售几乎都是不可能的,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

  3、缺乏差异化的渠道

  一谈到差异化,很多人往往会想到产品,每个进口商都会很自信地强调自己产品的品质有特点,但是当所有的人都在说自己的产品具有差异化时,其实已经不具备差异化了,缺乏的是渠道。

  4、外行经销商不懂市场运营

  很多贸易商是没有酒业运营经验的,也就是所谓的外行资本。大多是在和国外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发现了当地的好产品,受老外的葡萄酒文化影响,以为老外认可的好产品中国人也会认可,但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中国酒类市场及中国的酒文化特点。

  5、推广模式陷入僵局

  如同当局者迷一般,一旦进入了酒类生产和销售的实战环节,很多进口商家难以把握市场策略,采用传统的中国酒类产品市场推广方式,却往往收效甚微。葡萄酒现在虽然倾向于大众消费,但依然没有形成主流消费文化,所以,传统的招商模式难以体现产品的价值。对进口酒而言,上万人参观的展销会的效果,可能还不如一场只有几十人参加的品鉴会效果好。

  在这种消费文化具有差异的情况下,那些想长久在中国市场发展的进口葡萄酒,如何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忠诚而达到品牌的长久式生存?进口葡萄酒的出路在哪里?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