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各地动态 > 正文

福建武夷山:大红袍的前世今生

2010/6/10 16:41:36 来源:网友
  今年3月底,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与“印象铁三角”的前作“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有所不同,这次以山水实景、宏大绚丽场面打造的“印象”主角是茶。
    
  大红袍,乌龙茶系武夷岩茶之王。茶界泰斗张天福曾对其评价:“凡茶香种种,有品种香、土壤香、气候香、加工香,武夷岩茶四香具备。”而王者大红袍,自然汇聚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的灵秀清透气息,更具不同凡响的品质与韵味。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叶启桐对大红袍的来历做过多年考究,据民间传说,因大红袍生长于武夷山悬崖之上,每年采摘时节,茶农训练猴子攀崖采摘,采茶猴身着红背心,因此得名。还有一种传说,唐朝初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夜宿武夷山天心庙,半夜时分秀才突然腹痛难忍,庙中住持急忙泡来一碗茶,秀才喝下顿觉一身轻松。秀才考取状元,衣锦还乡时,就将身着之红袍披在那棵解除他病痛的茶树上。
    
  “而现在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产大红袍的茶树嫩芽呈紫红色而得名。”今年已66岁的叶启桐说。
    
  从历史的尘埃中一路走来的大红袍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轻松,而是历经了风风雨雨。大红袍的前世是武夷茶,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多以蒸青团茶出现,即龙团凤饼。元朝,武夷山有御茶园,每年进贡的茶叶达5000饼。明朝初年,因为上流阶层的饮茶习惯发生很大的变化,武夷茶因此备受冷落,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败,武夷茶便难以踏足宫廷。此后,武夷山人求变求新,将团茶改为散茶,并发明了将揉晒、发酵、焙烤相结合的制茶新工艺,这是茶叶发展史上最辉煌的突破,也是武夷岩茶和大红袍独特制作技艺之渊源。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