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粮食市场安全:永恒的主题(3)

2010/6/13 13:06:37 来源:期货日报

  第三,专题性系列研讨,“问题”意识贯穿全书。

  通读《报告》,深刻地感受到贯穿其中的“问题”意识。尤其是《报告》在第五部分组织的专题性系列研讨中,对当年粮食市场中兼具时效性、前瞻性、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透彻的分析,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专题研讨充分反映了农民的声音、市场的动态、政策的变化、国际的动向,大大提升了《报告》的学术价值。

  对粮食安全系列问题,《报告》从粮食安全观、土地流转、供应链、农民增收、国际粮食市场波动、食用油安全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其中很多观点和建议颇具新意。如新的粮食安全观,提出粮食安全包含的6大内涵,并将粮食安全按等级层次和警戒级别分类,指出粮食生产量并非越多越好,粮食库存过量也是粮食不安全。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影响,《报告》建议:出台政策措施支持粮食规模经营,合理限制流转土地“非粮化”,严格禁止流转土地“非农化”,加强耕地保护。从供应链角度分析粮食安全现存的问题,《报告》提出综合藏粮、创新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促进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粮食供应链建设的对策。从粮食安全与种粮农民增收的公共政策支持角度,《报告》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粮农增收的三种主要公共品组合以及政策构建的优先序。通过分析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得出粮食生产能力比粮食产量更为重要结论;国际粮食市场可以利用,但不一定可以信赖;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是我国唯一的选择。针对食用油安全,《报告》认为要树立粮油并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木本油料,延伸拓展食用油产业链。

  对粮食宏观调控问题,《报告》认为未来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将继续以保障市场供给、稳定市场价格为主,在继续实施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政策的同时,调控政策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由此看来,让“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有机结合,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是我国未来粮食宏观政策的趋势。

  对农业补贴政策问题,《报告》认为,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现阶段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思路是:以保供给促增收为核心目标,以价格支持为基础,探索建立差价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直接补贴制度,加大农业综合性服务补贴,注重宏观调控措施衔接配套,努力形成政策合力和调控综合效应。同时根据我国的国情,建议先对油菜籽试点实施差价补贴政策。这一建议既务实又有开创性,或将为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探索出一条新路。

  对农民收入问题,《报告》根据对种粮成本与收益的研究分析提出,为应对种粮成本快速上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应进一步开放粮食市场,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而从粮食生产与消费价格指数角度分析得出,为提高农民收入,政府应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价,与此同时,更应着力降低粮食中间成本。针对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有机农业,《报告》认为:为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必须采取正确的有机农业发展战略,即培育国内市场、正确使用政府补贴等支持政策、加强行业合作等战略。农民收入问题一向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部分文章偏重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理论性较强,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是对农民收入问题的有益探讨。

  另外,《报告》还精选了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球生物燃料产业现状及影响、国际粮商发展经验与启示、粮食物流业与加工业协调发展等专题,用相关篇幅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分析总结。

  通读《报告》,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认识,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践总结,实为粮食行业的一部力作。《报告》展现了我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我们也期待《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