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财经报道 > 正文

八成预期1年升值不超5% 三成五能扛3%以上升幅(3)

2010/7/21 15:41:20 来源:网易

  然而,参与本报抽样调查的178家外贸企业中,仅有40家企业尝试过采取人民币结算。对于已经尝试进行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企业中,依然有58.06%的企业认为,“无所谓是否使用人民币,主要取决于贸易对手”。

  “贸易结算的方式是约定俗成的,一时很难改变使用美元的习惯。”上海奎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外贸业务员郑健表示。

  除了客户不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一重要因素之外,认为“境外银行人民币业务不充分”和“出口退税、报关等配套措施不够方便”的企业也分别占20.77%和17.39%。

  杭州泰特科技一位参与本报问卷调查的外贸经理表示,由于境外银行人民币业务不充分,今后还是会使用美元结算。

  本报调查结果也显示,目前美元依然是企业进出口结算的主要货币,有81.9%的企业使用美元进行结算。即使在对欧出口业务中,使用美元结算的企业比例依然高达84.62%,使用欧元结算的比例仅占12%左右。

  修炼内功谋求定价权

  尽管在金融危机影响之下,国际市场订单直接减少,依然有少数外贸企业凭借自己产品优势体验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安徽省微威胶件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费阳对本报记者表示,2008年,该公司产品的出口率是30%,今年则达到了50%。

  费阳认为,即使人民币继续升值,公司的产品依然有一定的提价空间,主要原因是公司生产的汽车橡胶配件是“定制的”,具有一定的“定价权”,“我们可以和大客户进行价格协商,适当的转价”。

  本报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关于“出口产品最重要的优势”这一选项中,有44.15%的企业选择了“价格优势”,选择“产品的本身优势”的企业占比为36.17%。

  这也意味着,在人民币继续升值、出口退税政策退出、劳动力成本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企业所具有的价格优势将迅速被消耗。有实力的企业将出口产品转向具有“定价权”和“话语权”的市场,缺乏资源的企业则倾向于“被动适应”。

  “我们公司产品在东南亚一带具有一定的定价权。去年开始,公司已经将主要业务集中到这一块,业务也越来越多,公司2%~3%的利润率保持了稳定。”张伦表示。

  相比上述企业的调整,党晓明则表示:“目前只能选择被动适应,慢慢用利润消耗,在不得已的时候,不排除解雇雇员的可能,公司肯定是不养闲人的。”

  事实上,在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开始学习如何规避汇率风险,也开始学习如何“修炼内功”。

  本报调查结果还显示,有21.88%的企业考虑“提高生产效率、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另有17.9%的企业考虑“提高出口产品价格”。( 刘馨嵘、查多、李静宜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