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振兴大豆产业不是反对进口(2)

2010/8/3 11:52:22 来源:网友
    规划“敏感农产品”
  
    刘登高认为,振兴中国的大豆产业不是反对进口,而是要着力种好国内1.5亿亩大豆,使每一寸土地都能获得高产量,使每一粒大豆都能卖个好价钱。
    对于“十二五”规划,刘登高建议,应该适应农业国际化形势,改革编制规划的方式和内容。鉴于大豆在国际贸易中的敏感处境,在国民食品营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国产大豆在产业安全、农民就业方面的重要地位,建议国家从大豆产业入手,探索制定“敏感农产品”的5年发展规划。
    他说,不仅是大豆,像油菜、棉花、玉米等作物也正面临与大豆产业相似的处境。探索大豆产业发展规划,也有利于将来应对其他产业的潜在危机。
  
    要打“组合拳”
  
    在刘登高看来,要实现中国大豆产业的自强,必须从认识和发展思路、贸易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入手,打出“组合拳”。
    首先,要统一对大豆产业的认识。
    要反思我国大豆产业陷入困境的教训。应当明确,进口大豆应该以不危害国内大豆生产,不危及我国农民和职工的就业为前提。要看到过量进口的现实损害与威胁。
    其次,要制定有效的宏观政策。
    刘登高说,6月份进口大豆620万吨,环比增加41.87%,这种增速很不正常,已经达到了WTO规定的启动保障措施的界限。由于进口大豆是转基因大豆,所以有关部门要严格监督管理流通加工过程,防止非法种植。
    在国内政策上,关键是要把大豆纳入粮食、营养发展规划,从生产基础设施、产品质量安全、供应链建设等多方面扶持大豆生产。
    第三,实现大豆产业体制与机制创新。
    刘登高认为,影响中国大豆产业竞争能力的主要是传统的“农户一盘散沙,加工企业孤军奋战”的松散产业体系。
    他告诉记者,我国农户之间缺乏互相协作,本来一个农户种植一个品种,经过小商贩的走村串户收购,混收混存造成了农户之间产品的混杂,降低了大豆品质,也丧失了农户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权利。解决问题的现实办法是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鼓励豆农组建大豆专业合作社。
    刘登高介绍了2009年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开展的大豆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的试点工作。在试点合作社里,大豆的每亩成本降低10%左右,亩产则提高10%以上。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振兴大豆产业的新路。
    刘登高建议,我国要借鉴美国大豆协会的经验,由政府设立大豆产业发展基金,从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各方面引导我国主产区大豆加工企业联合,构建以农户为基础,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现代大豆产业体系,并增强中国大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四,集中力量完成新品种、新技术攻关。
    他告诉记者,我国大豆专家已经研究创造出了杂交大豆育种技术,并且获得了高产品种。目前黑龙江农业科研部门总结出来的“垄三栽培”技术,已在国营农场推广,亩产比农户产量高出50公斤。扶持常规、杂交育种和栽培新技术是振兴中国大豆产业的现实政策选择。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