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圣元“伪安全门”事件 娱乐了谁?

2010/8/11 8:37: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乳品业已成为安全问题的高危行业,自国外奶品致癌物质“二恶英”污染、三聚氩胺、到国内奶粉大头娃娃、肾结石,尤其是近期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使该品牌销量急剧下滑。尽管最终卫生部的一纸报告表明,圣元奶粉并非催生幼儿性早熟的元凶,但一直笑傲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圣元奶粉声誉大跌的负面影响已然不可避免。在经历了重重奶粉“安全门”后,也无怪乎消费者对卫生部的检测报告不领情,因为人们普遍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

    因为不少媒体推波助澜的报道,国产奶粉似乎问题频出,于是,更多的人们将选择的眼光转向了进口奶粉。在国内对进口奶粉需求强劲的背景下,洋奶粉大量涌进国内市场,且量价齐增。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洋奶粉汹涌而至,问题洋奶粉、问题洋乳制品的批次和重量也在激增。根据国家质检局2011年历次发布的不合格进境食品、乳制品黑名单,不难发现,今年上半年进口不合格乳制品重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23.25吨,同比增幅为15.55%。此前,广州海关在一份通报中也提醒,加强对进口洋奶粉的检测力度,提高检测标准,严格检查环节,防止劣质洋奶粉伺机向我国倾销。

    然而现实却是“洋奶粉风景这边独好”,尽管惠氏、多美滋、雅培、美赞臣、雀巢亨氏查出存在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含有金属颗粒、含碘超标、三聚氰胺、甚至疑与婴儿死亡有关等问题,却依然阻挡不了国人对洋品牌的青睐。与此同时,洋奶粉今年在去年持续进口增多的基础上,进口价格也一再刷新。

    缘何洋品牌和国产品牌在遭遇信誉危机时,所面对的境况如此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所处的媒体舆论环境迥异导致。国产品牌稍有风吹草动,在事实真相尚未明朗之前,媒体便基于对新闻求新求快的心态争相报道,预设问题,新闻报道中的“时效性”替代了“真实性”,从而引发消费者大面积恐慌。以圣元奶粉为例,在“性早熟”真相未明时,媒体已对品牌的负面影响达到顶端,一旦检测报告公之于众,消费者却早已先入为主,不再买帐,这对于该品牌的声誉打击和负面影响是致命的。

    而对于圣元奶粉在事件真相明了之后,尽管“性早熟”与其无关联,圣元公司却迅速决定捐助1000万元人民币成立婴幼儿“性早熟”专项基金,与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合作探讨“性早熟”成因,特别是将现今已经掌握的科学概念、预防手段传播普及给广大的中国父母,这种积极的反应和实质作为可以说体现了圣元的责任和担当。遗憾的是,这些责任行为媒体却疏于传播,仅仅是因为“不够料”!这不能不说中国民族品牌的生存已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