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安全背后的商业伦理考问

2010/8/31 8:57:12 来源:金融界

    只需一滴,清水就能变高汤,这就是一种名为“一滴香”的食品添加剂,但长期食用将危害人体健康。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的餐饮企业,“一滴香”及类似的香精和粉末使用相当频繁,明知有害,不少企业却还将其作为“独家秘笈”。(《新闻晚报》8月27日)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困扰国民生活的一大难题。虽然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公布的2009年我国食品食物质量平均合格率达98%,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09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却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只有60分,为3年来最低。

  一提到食品安全问题,大家就不由自主地谈法律漏洞,说违法成本太低,谴责执法监管不严等问题。这确实是问题所在,但法律和制度都是属于“补丁”的性质,事后救济的作用很大,但前置预防的效果却不理想。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要问,究竟这些商家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添加这些有毒物质,还是仅仅为了赚更多的钱?也许这是一个双向的恶性循环,开始的时候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但当大家都这么做之后,就变成了迫不得已。如何避免这种恶性循环?仅靠事后的法律救济和监管,显然不能治本。其实,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可以治本的东西,往往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商业伦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伦理是商业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伦理的灵魂和核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道德经济,发达的市场经济必须有先进的商业伦理为之做支撑。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会有序、有活力,才会低成本、才会安全,才会有真正的和谐社会。

  我们国家是一个缺少商业伦理传统的国家,古代长期“重农抑商”,近代又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放后我们又经历了三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一提到商业或商人,首先蹦出来的词语就是“无商不奸”、“无商不恶”、“商场如战场”,就是和短斤少两、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霸王条款、吃回扣、骗等联系在一起的。再看我们的家庭教育,商业伦理是完全缺失的,学校教育中,商业伦理几乎也是一个空白。即使是MBA、EMBA等专业的商业教育中,强调的最多的就是战略、经营、管理,商业伦理道德课也是缺席的,或者仅仅是象征性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哈佛大学的研究就认为,原因除了华尔街受到的利益驱动、监管缺失之外,商学院也难辞其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顶尖商学院都注重为华尔街培养所谓的“年轻且精明”的投行人才,“结果是那些涉世不深、又急于快速致富的人将世界推入深渊”。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扭转社会“一切向钱看”的心态,就必须正视我国商业伦理的严重问题。实际上,加强商业伦理建设,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手点和突破口。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