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河北蔬菜产业转变:打开“产后效益”大门

2010/9/6 11:58:59 来源:新华网

  近日,见到河北省藁城市角中村村民李民时,他正在地头和前来收菜的小商贩讨价还价,最后他种植的小白菜以0.2元/公斤的价格出手成交。“我们村以种植叶菜为主,又没有冷库,天热放不得,采摘下来就必须马上出手,前来收菜的商贩多了,还能有个好价钱。遇到商贩少的时候,几分钱一斤也得卖。”李民和记者唠叨着市场的无情。

  “本来天儿热,叶菜类就不好贩运,而他们割下的菜,烂叶子和杂草夹杂其间,给的价格高了,我们就赔了。”商贩则述说着自己的难处。

  “菜价高低取决于供求关系和蔬菜品质、包装。”永年南大堡蔬菜批发市场的长期客户——— 来自黑龙江的王平认为,来市场进菜的客商数量是相对固定的,某一种蔬菜上市量少时,价格自然就高,大批量统一上市,又没有增加客源,价格自然下滑。“另外,市场上供应的毛菜太多了,以甘蓝为例,根太大、黄叶子舍不得去掉,也影响价格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们重生产、轻采后处理和加工,蔬菜产品的分选、清洗、包装、预冷、冷链运输等环节比较落后,蔬菜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少,混合采收、毛菜上市状况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入。”省产业化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蔬菜产业要取得长足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生产效益,而应由生产效益向产后效益拓展,更多地考虑整个产业链条的经营。目前,我省蔬菜产业在产量增加的情况下,体现在加工、营销、流通等环节上的产后效益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存在着深加工能力低、运销队伍弱、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菜农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突出问题。

  省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高亚怀介绍,目前,全省蔬菜类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42家,蔬菜加工物流企业销售收入则没有一家超过5亿元,多数在1-2亿元,蔬菜加工转化率仅有1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山东仅潍坊一个市蔬菜加工企业就有980多家,年加工蔬菜300多万吨,占全国的1/10。比如,该省近年发展了万亩出口硬果型西红柿,120个收购运销商全部来自山东、广东、黑龙江等省。

  尽快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拓展蔬菜产业的产后效益迫在眉睫。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571个,农业部定点蔬菜批发市场26个,我省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源头、批发市场为中心、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末梢的蔬菜流通网络。同时,自1999年开通河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系统以来,积极引导蔬菜产销衔接。目前,省内3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天通过河北农业信息网实时发布7大类、300多个品种的农产品价格信息,11个市场还建成开通了网站,部分市场建成了电子网络系统,利用电子监控、电子结算、电子交易、大屏幕显示等方式开展信息化服务,提升了市场服务功能,优化了服务环境。

  省商务厅的一位负责人认为,我省蔬菜市场流通体系虽基本建立,但部分市场现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依然不健全,影响了市场服务功能的更好发挥。各地在加强市场建设的同时,应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超市配送、洁净包装、分级筛选、冷藏保鲜为主的蔬菜商品化处理龙头企业;加快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运销经纪人队伍;积极发展以速冻、脱水、腌渍等为主的蔬菜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出口企业,全面提升我省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我省正在采取市场运作、招标选定、政府扶持的方式,培育引进一批蔬菜加工配送龙头企业,加强加工车间、恒温储藏、包装预冷和冷藏运输等设施建设,以尽快形成比较完备的物流配送能力。”省农业厅副厅长张文军介绍。各市县还将统筹规划,支持蔬菜产业示范县(市、区)根据需求新建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对现有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大力支持龙头企业与示范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固定的产销衔接关系,与京津等大中城市中高端市场主体建立稳定的配送直销渠道。

  随着“产后效益”这扇大门的徐徐打开,我省农产品的品质必将提高自身的附加值,给农民带来较好的收益。同时,市民享受到的农产品品质也会跃上一个大的台阶。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