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静宁果产业的“幕后推手”

2010/9/25 10:04:04 来源:网友

     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全县数一数二的能人。

  他主动辞去了乡党委副书记的职务下海经商。

  他把静宁苹果推向了全国乃至海外的大市场。

  他是静宁果产业发展壮大的“幕后推手”之一。

  他叫靳玉国,48岁,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著名果品经纪人。

  “这是静宁苹果吗?”不论是在省城兰州抑或平凉城的水果摊点上,还是在宁夏、陕西的果品市场上,许多人买苹果时总爱问这么一句。

  短短几年时间,静宁苹果不仅凭着自身的魅力走进了陇上千家万户,而且还漂洋过海,远出国门。

  要说起静宁苹果热销的“幕后推手”,就不能不说靳玉国。他是土生土长的静宁人,参与并见证了静宁苹果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前,他投资千万元修建的万吨果品气调库只装到一半就没货了,而如今,不到一周时间,他的冷库就储藏得满满当当。过去,他的苹果只能贩运到周边的西安、兰州,而现在,他的苹果已经卖到了国外。

  时光回溯到1993年,当时,靳玉国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靳寺村开始大面积栽植红富士苹果树。一时间本地市场高度饱和,蜂拥上市的苹果价钱暴跌,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村里一些人甚至忍痛挖掉了已经挂果的果树。对此,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个偶然机会,他得到了“搞贮藏能增值”的信息,决定试一试。

  那时,果品贮藏是一个新兴行业,在静宁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想过,更没有人干过,困难可想而知。他远赴陕西礼泉学习果窖建造方法和果品贮藏技术,回来后照猫画虎建起了静宁最早的两孔贮藏量达10万公斤的果品自然通风库,当年就获利2万元。他又利用这些钱建了7孔果窖,使贮藏量达到了50万公斤,群众再也用不着为卖不出苹果而发愁了。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他成立了静宁县第一家连接果农果商、担负产前产后双重服务的城川果品公司,并于1995年3月应邀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果菜副食品交易大会,第一次把静宁苹果推向了全国果品大网络。苹果价钱回升了,果农收入增加了,群众栽种果树的积极性又恢复了。县里因此破格提拔他为城川乡党委副书记。

  1997年,靳玉国在一片诧异的目光中辞去了乡党委副书记职务,组建成立了陇原红果品经销公司,在三个乡(镇)建起了贮藏量达150万公斤的23孔果窖,年经销果品200万公斤,打开了静宁苹果走向全国大市场的通道。

  1999年,他创建的公司又投资200万元新建了包装材料公司,引进6条塑料发泡网生产线和1条纸箱生产线,年产发泡网40万包、纸箱1000万平方米,既为广大果农解决了果品经销中包装材料的配套服务问题,还为社会提供了500多人的就业岗位。

  2001年,在地方政府及人武部的支持下,靳玉国又投资兴建了千亩果林科技示范基地,从辽宁、山东、北京、陕西等地引进了6个品系128个最新果树品种和“温室果树提前上市和延后上市”等多项林果业实用技术,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营销模式,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同全县3万多果农签订了长期稳固的购销合同,订单面积达到了9万亩,户均果品收入1.5万元。几年来,基地先后给果农提供优质果苗100多万株,成活率达90%以上,替种植户节约成本30多万元。同时通过对土地的合理流转和挖潜开发,使1.2万当地农民从中直接受益,年增收5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4万多元。

  25年弹指一挥间,靳玉国以军人的果敢和坚韧,以静宁人的朴实和诚信,为打造“中国苹果之乡”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先后荣获“全省青年星火带头人”、“全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甘肃省新长征突击手”、“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