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生态农业与市场挂钩出路多

2010/9/30 9:22:29 来源:网友

  黄庄洼靠20万亩生态水稻田名声远播,收获翻番。究其原因,是当地农民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挂上钩,才闯出如今这片新天地。

  20多年前,同样是这片土地,积涝、盐碱、基础设施落后,黄庄洼的农民只能种植高粱、玉米等粗粮作物,勉强满足温饱。10多年前,还是这片土地,黄庄洼的农民依靠国家优惠扶持政策,改土治碱,兴修水利,将荒地改造成旱涝保丰收的稻田,生活富裕起来。这期间,当地一家一户的农民只知道拼命生产,却从不考虑洼外的城乡市场需要什么,忽然有一天就被起伏的市场大潮推到了岸上。

  农民疑惑:占全市三分之二的黄庄洼稻田为何种水稻不再挣钱了,甚至种得越多赔得越多呢?

  一些农民为另谋出路,学习外地做法,尝试搞稻鳅结合、稻蟹结合的稻田立体种养,没想到却挽救了衰落的水稻生产,让黄庄洼的水稻重放光彩。

  农民又疑惑:为何在稻田养水产品这种生产模式,不仅没有影响水稻收成,反而一举两得,取得双丰收呢?

  表面看是叠加的两种农副产品带来的结果,其实是市场带来的。稻田立体种养,让农民彻底放弃了种水稻投农药的做法,改为原始生态的环保生产方式,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下生产出的水稻正是市场上广大消费者日益需求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可以说,是稻田立体种养敲开了市场大门,把黄庄洼农民引向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的正确轨道!

  依然是那片20万亩水稻田,但是,这水稻田已不是昔日的普通稻田,而是原生态稻田。于是,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就冲着黄庄洼稻田的“原生态”三个字,慕名而来,主动与农民寻求合作,开发水稻深加工生产,提高水稻附加值。黄庄洼农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自家的水稻原来这么值钱。

  黄庄洼农民尝到市场经济带来的甜头,更看到光明灿烂的水稻发展前景,对于大企业、大集团提出的苛刻的水稻等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全都欣然接受,即使没有政府的号召、鼓励,他们也会自觉自愿地按照现代农业的合同化、规模化、机械化、规范化等标准进行生产。

  黄庄洼的故事给人以启示,生态环境能带来经济效益,但是生态农业必须与市场挂钩才有出路。离开经济效益,脱离市场经济,单纯让农民注重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的。因为口号离农民的好日子太远。农民最讲实际,最看重样板。有利就干,无利不干。看到效果必会全力以赴。

  黄庄洼农民搞稻田立体种养,最初的想法仅仅是为水稻丰产不丰收找出路,没想到他们却因此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折,这中间是市场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市场是通往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没有市场的召唤,农民是不会自觉向往和投奔现代农业的康庄大道的。

  市场需要更多像黄庄洼那样的生态农业。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