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十二五”升级农业现代化(2)

2010/10/12 14:17:05 来源:网友
 

  探寻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根据张晓山《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书中的定义: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

  吴敬学表示,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内涵和评价标准随着经济环境、制度体系、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我国整体来看,纵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吴敬学按照中国的不同地域分析称:“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还未完全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为低下;中部地区相对水平较高,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于此;而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东部,应该起到模范带动作用,在发展本地区农业的同时,带动中西部的发展”。

  那么,中国的现代农业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路径?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业室主任蓝海涛向本刊记者表示:“现代农业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中国到底怎样实现这一路径,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我个人认为,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较大,如果全以一种模式来概括是有困难的,需要走综合型技术发展的路线”。

  蓝海涛进一步解释说,从国家整体来看,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一是技术,二在管理。两者均要实现现代化,彼此促进融合。技术方面包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和精准化以及良种技术等。管理层面则集中在农村经营组织形式再造,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甚至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等。

  聚焦农业机械化

  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受到了多方关注。

  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原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曾表示,调整农业机械化结构,特别是区域农机化结构,将成为“十二五”期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我国粮食主产区和平原地区,土地流转速度将会加快,大马力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装备将会广泛使用。

  多数专家认同,伴随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农机需求增加。农村“空心化”同时也使全国各地的土地流转率在逐年提高,为实现土地合作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农机合作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得到进一步完善。

  此外,国家对于农机发展的补贴力度逐年加大,畜牧、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极大促进了农机产业的壮大。

  目前,我国部分农机研发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区域上出现了平原快丘陵山区慢、东北快西南慢、旱地快水地慢的不平衡发展格局。而伴随着国家对于农机产品提出了节能环保的更高要求,农机发展面临新挑战。

  蓝海涛认为,目前我国适用于山区丘陵地区的中小型农机,尚有较大研发及市场空间。“‘十二五’期间,平原地区的农业机械将朝着扩大规模、加深研发程度的方向发展。而山区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则是新领域,有可能会在‘十二五’后期形成一定规模”,他这样补充道。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