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中国农业向现代化加快推进

2010/10/22 12:15:52 来源:中国妇女报

    “水渠通了,这心气也就舒畅了。”这是记者日前在河南许昌市后孙汪村采访时,村民张铁根说的一句话。

    后孙汪村地势低洼,涝渍是这里农作物生长最大的问题。近几年,这个情况有了转变:通过田间设施改造等措施排涝,后孙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高产村。“老百姓现在种地是越种越有劲!”老张兴奋地说。

    后孙汪村是近五年来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缩影。“十一五”以来,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我国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6年增产。而2007年以来,连续3年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更是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粮食安全比以往更有保障。

    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城乡百姓的“菜篮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盛。2009年,全国肉类总产量764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5116万吨,蔬菜总产量6182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0.1%、11.7%和9.5%,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也使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五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了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增长时期之一。

    如此巨大的成就,人们不禁要问,基本经验有哪些?基层干部们总结出来的一句话最精确到位——“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高科技”。而“政策好”这一点,更是新中国从“以农补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写照。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等几个渠道对“三农”的投入都要高于上年,这被人们称为“三个高于”。

    随后几年中,从“三个高于”到“三个继续高于”,再到“三个明显高于”、“三个大幅度增加”和“确保三个优先”,不同的提法,包含一个共同的目的,这就是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强化“三农”这个全局发展的基础,补上“三农”这个协调发展的“短板”。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三农”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耕地、水和劳动力等资源越来越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中央持续高度重视农业,稳定农业生产不放松。在近年安排的中央扩大内需投资中,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400多亿元。农业农村经济战胜重重困难,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显著亮点。

    最让广大农民津津乐道的,是“四补贴”政策。“十一五”期间,除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得到了农资综合直补。加上国家稳步提高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市场预期稳定了,种粮收益增加了。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