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给蔬菜“烙”上“身份”的年轻人

2010/10/29 12:42:08 来源:网友

  在陈大砂蕉村,有这样一片200多亩的蔬菜基地——甜瓜、苦瓜、花椰菜满眼郁郁葱葱,一排排蔬菜大棚宽敞、明亮,空心菜、地瓜叶、红椒各安其家,而刚采摘下的一筐筐刺瓜正有序地被农夫贴上了“身份识别卡”,准备运往市区超市。这其中,记者发现了一个皮肤黝黑、身着朴素的年轻人正在检查蔬菜“健康”情况,他,就是这个基地的主人——大学毕业生詹明杰。

  象牙塔里初展经营拳脚

  1999年,詹明杰考入福州农林大学农学专业。刚上大二时,当时学校为了给勤工俭学的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将学校生活区的几间小卖部一一承包给学生经营。

  了解到这条资讯后,他立即和几个大学好友商量一起承包下这个小卖部。在得到好友认可后,几个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他首先拿出了自己长期勤工俭学积攒的钱承包下了小卖部。由于是第一次经营小卖部,他十分谨慎小心,从进货,到物品的陈列搭配、再到销售分账,每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经营,小卖部逐渐步入正轨,而许多勤工俭学的学生也在他的店里帮忙。

  大学毕业后,他将小卖部承包给低一届的学生经营,截至那时,他已经赚到了6万元,这为他以后的创业提供了第一笔启动资金。

  创业期间担负双重压力

  2002年,詹明杰大学毕业。在福州工作3年后,毅然辞职,筹划着开办蔬果基地时,就遭到了家里人的强烈反对。

  “我父母觉得作为一个男孩子,能有一份安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就可以了,更何况是自己从未经营过蔬果基地,如果做的不好,费了心思不说,还要损失不少的钱。”于是,他开始不停地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最终父母还是勉强答应了他的想法。

  过了父母关,詹明杰接下来要攻破的则是资金关。他用在大学时已经积累了6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挑中了在棕南村的一块10亩的农田。

  “刚开始由于资金有限,选择种植的蔬菜品种也有限,自然销售渠道也受限。”詹明杰回忆说。在与当地村民联合成立了市梅列区绿园专业合作社后,他决定进一步扩大合作社规模,但以合作社的资金要再扩大规模却显得捉襟见肘。

  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对市场的深入调查,他发现,市场的蔬菜需求量远远超过合作社以及其他供应商的供应量,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不仅可以使得合作社的效益提高,还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

  就在他遇到资金难题时,梅列团区委书记很快联系上他,给他及时的帮助。“那时,书记向我详细地介绍了团中央和邮储银行共同创办的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拿到了10万元的贷款。”紧接着,他扩大了200多亩的基地规模,并将合作社与超市对接,建立了良好的“农超”对接的新经营模式,创造了农户、合作社、超市多方盈利的局面。

  现如今,合作社、蔬菜基地、家这三点一线构成了詹明杰生活的主要内容。

  独创给蔬菜烙上“身份”

  “只要从我们这里运出去的蔬菜,都贴有这种蔬菜身份识别卡,在市场上,消费者购买时,可以看到蔬菜的来源、采收时间、种植批次等情况。”正在大棚里检查花椰菜施肥用药情况的詹明杰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大棚外,一些农夫正在将一张张印有蔬菜卡通头像的卡片,贴在已经打包好的整筐花椰菜外包装上。蔬菜品种名称、基地名称、基地负责人、采收时间、种植批次等相关情况在卡片上一目了然。包装、仓储、运输……一道道工序,一个个环节都显得井然有序。

  “刚开始经营时,我完全是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管理的,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因此混乱无序的管理也留下了不少的弊端。”詹明杰告诉记者。为了寻找到一个更为合理规范的经营管理模式,他一方面向专业人士请教,另一方面自己也多看书研究。

  针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许多蔬果无标签的情况,他决定独创给自己的蔬菜烙上“身份”,贴上蔬菜身份识别卡,这样从自己基地里运出去的蔬菜就有了保障。

  虽然,目前他的蔬菜基地已初具规模,稳步发展,但他仍不甘现状,一方面在创新途中他不断摸索,再与学校合作建立中小学实践劳动基地、成立农业病虫害专业防治队的同时,他还构想着能够发展一个集旅游、种植、休闲为一体的多元化生态农庄。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