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李晓亮:食品安全国标能驱散“食化阴影”吗

2010/11/11 9:41:49 来源:凤凰网

    添加剂里的现代生活充满焦虑。因应民意诉求,昨日,卫生部官方网站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迅即被网站推到显著位置。但从反馈看,除了相关从业者和媒体,很少有人点开全文——虽然并不长。

    我想一方面是因公文行文,确实枯燥,和140字微博里的市井民生相比,缺乏感染力和阅读快感。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久经各种化学激素、食品添加剂考验的民众,对其执行力产生了怀疑。

    难道此前法律法规里就没有对“奶粉里‘投毒’、大米抛光、地沟捞油”的惩处条款吗?非也。何况,这些不需法律规定,仅依据生活常识、职业良心和伦理道德,商家也不该干这缺德事儿。可现实却是晦暗艰涩不忍直视的。这时,这个食品安全国标在现实执行中如何保证不走样不缩水,考验着执法决心和智慧。

    当天还有一条新闻,很讽刺地对比出现:近日央视报道了植物奶油存在健康隐患的消息后,引起社会热议。植物奶油产生的反式脂肪酸一时成众矢之的。卫生部官员忙跳出来声明,正在开展反式脂肪酸的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并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制修订,婴幼儿食品将禁用添加。

    可见,在这“后工业化”时代,被各种“食化产品”(食品中的化学激素、添加剂的简称)裹挟,已成常态。而囿于专业知识,普通媒体和民众对氢化油、反式脂肪酸等很难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倒是在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地沟油轮番轰炸下,容易产生一种非理性惶恐情绪。这时,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草木皆兵,出于惯性地将风险无限扩大。把反式脂肪酸比喻成杀虫剂,进而认为“奶油食品都不能吃”,就是这种下意识恐慌的表现。而根据常理推断,入口之物,断不至此。或只是一种出于未知的恐惧罢了。

    开展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并据此进行标准制修订。若查实风险,修订检测标准,则也算是制度性救赎。只是,在此之前,民众还是要陷入一种暂时的信无可信的尴尬,一如“三鹿时期”超市里年轻妈妈们面对货架上奶粉的那份纠结与迷茫。出了问题,临时检测可以起到事后灭火之效,但不能成为监管常态。假如监测空白区太广,食品卫生安全领域就会很多暗礁潜藏,公众健康权就成了试航的探险船,吉凶未卜福祸难料,这显然是难以承受之重。何况,有些地方还闹出过以“个人申请”不合规范,“激素检测”不在指标之列的闹剧。指标滞后、设备老化等非但不应作为堂皇的借口,反而应该被引以为咎。这也侧面表明,还有不少“检测空白”等着公众用身体和健康来充当试验“小白鼠”。

    倒是在这一点上,翻阅上述国标管理办法,找到了这么一条规定:“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提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建议”。窃以为这条规定很有针对性,假如能落实,当可部分缓解当下郁结的食品安全焦虑。而要想让食品安全国标不沦为此前被诟病的“馒头国标”之类的笑柄,真正驱散潜伏的各类凶险的“食化产品”阴霾,好像除了严格践行,认真落实包括国标在内的现行一切法律法规外,别无它途。  华西都市报  李晓亮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