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拷问食品安全:暴利下的疯狂还是监管的盲点

2010/11/15 9:33:19 来源:新浪网

    Top10 十大食品安全关键词

  三聚氰胺

  苏丹红一号

  大头娃娃

  瘦肉精

  回炉奶

  转基因大豆(4605,-32.00,-0.69%)油

  嗑药多宝鱼

  龙口粉丝

  地沟油

  潮安果脯

  婴儿奶粉、小龙虾、豇豆、茶油……频繁爆发的食品危机令食品成为“高危”行业。

  尽管,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食品食物质量平均合格率达98%,然而这依旧无法完全安抚消费者敏感的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09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持续走低,2009年数据仅为60分,险些跌破及格线。这项调查在2007年的得分为69分,在2008年为67分。

  出于自我保护,消费者神经越绷越紧,企业动辄得咎。有时一些并不是很严重的事件也会引发一场大危机。无论是咎由自取,还是无辜的“替罪羊”,食品安全俨然成了企业一道关乎生死的红线。

  重建信心需要时间。在中国即将步入“十二五”之际,食品行业如何才能走出信任危机?

  由乱到治是一个过程

  “从欧洲退货回来的火腿,已经长了白色霉菌,公司把它切碎,填入香肠;商店仓库存放过久已经变味的牛油,公司把它回收,重新融化。经过去味工序,又返回顾客餐桌;公司技术人员的才干就是把发臭的肉类去掉味道,他们发明了添加硼砂、甘油方法;技术员们靠调味剂和染料就可以把同一种鸡肉做成松竹鸡、子鸡等不同品种的罐头;绵羊和羔羊肉都来自山羊身上……”

  这样的描述令人们联想到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镜头,然而这种景象并不是中国食品行业的“专利”。事实上,这段文字来自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扒粪”运动的代表作家辛克莱(Upton Sinclair)的小说《丛林》(The Jungle)。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奉行所谓“只要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又称“揭丑运动”)。食品行业的安全丑闻也是当时关注焦点之一。

  辛克莱的小说或许进行了艺术的夸张,然而他对肉食品加工厂肮脏环境的仔细描写绝非无中生有。小说的效果是轰动性的。据说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在吃早饭,他“大叫一声,跳起来……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

  与小说的热销相反,美国肉食品销量大减。罗斯福总统接受辛克莱的建议,派出人员实地考察。然而,罗斯福最终没有将考察报告公布于众,因为担心会给“倒霉的”食品业雪上加霜。不过当年6月,借助舆论界的压力,《食物和药品法案》、《肉类检查法案》得以通过。同时,以威利博士(Dr. Wiley)为首,11名专家学者组成班子,形成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雏形。

  无独有偶,1955年,日本森永奶粉公司在加工奶粉时使用的添加剂是几经倒手的非食品用原料,其中砷含量较高,结果造成1.2万余名儿童发热、腹泻、肝肿大、皮肤发黑,最终130名儿童死亡。此外,近年来困扰中国市民的地沟油也非中国首创。上世纪60年代,在经济腾飞之后,一些日本商人也开始搜集“地沟油”,提炼后制成食品出口到台湾地区。而今天,日本直接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就有20多部。不但保证食品安全,也保护着农业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