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农产品价格:大涨之后须防大落

2010/11/17 10:08:04 来源:和讯网

    从年初“蒜你狠”、“豆你玩”开始,农产品价格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轮番上涨的大戏不断上演。尤其是近期的蔬菜价格普涨已经传导到了百姓的餐桌,为缓解物价上涨给低收入人群带来的生活压力,许多地方政府启动了临时价格补贴机制。

  商务部日前在海口举行的今冬明春蔬菜产销衔接会通报的数据显示,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9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4%。大蒜、绿豆等小宗农产品领域的价格上涨已经蔓延到了整个农产品市场,土豆、白菜、苹果等老百姓消费量较大的蔬菜、水果价格出现了普遍上涨,甚至传导到了棉花等非食品类农产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能否控制住农产品价格涨幅已经成为通胀预期管理的最大考验。

    业界人士表示,控制物价涨幅需弄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根源,由于当前价格上涨有很多非正常因素比如游资炒作的影响,要防止价格大涨以后大落,损害农民利益和种植积极性,为下一个生产和供应周期带来隐患。

  今年农产品涨价固然有国外农产品、大宗商品涨价以及国内天气因素的影响,游资凶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近两年我国信贷规模大幅投放,市场上已经积聚了大量的流动性。在去年房价飞速上涨中,一部分社会资金沉淀在楼市,但今年以来楼市深入调控,尽管房价还未全面下跌,但基本锁死了大幅上涨的获利空间,许多资金撤出后成为游资。易储存、易炒作的小宗农产品就成为游资获利的目标。

  而且,当前美国已经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国贸易顺差大幅回升带来的外汇占款增加,还将给国内带来大量流动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输入性通胀压力以及国内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使得我国的通胀压力仍有加大的趋势。尽管国家已经在千方百计增加市场供给,但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预期仍然强烈。

  长期来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转移,种植蔬菜等农产品比较效益差,流通体系的不完善和信息传导机制不畅,导致大量利润被中间环节的经销商赚走,农民作为生产者和基础提供者在农产品涨价中受益较少,也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为了稳定市场价格,目前不少城市已经打响了菜价保卫战。11月10日,福州市政府率先在本土超市推出4种蔬菜销售指导价。广州市也决定在11月和12月对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和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发放两个月的临时物价补贴。

  不过,地方政府对蔬菜市场进行临时性干预只能治标,治本之策还需缓解市场供需压力,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并通过缓解通胀压力来降低农产品涨价预期。

  尽管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整体趋势还未能改变,但目前一些品种的农产品价格已经超出了正常的上涨幅度,随着季节性供应的增加,高位回落不可避免。11月10日,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表示,南方主产区冬季蔬菜种植面积比上年有所扩大,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四省冬种蔬菜合计2058万亩,较去年增加了123.2万亩,为今冬明春蔬菜市场供应提供了有力的货源保障。

  在未来供应有充足保障的背景下,要防止蔬菜等农产品价格由当前高位急剧回落。目前来看,一些农产品涨价幅度较大,催生了许多获利环节和空间,即使没有大规模的游资出没,局部地区、小规模的惜售囤积现象不可避免。而游资哄抬价格、囤积居奇,不但损害了市场正常的供求机制,而且误导了上游种植生产者和终端消费者对行情的判断。农民往往有跟风种植的习惯,在一种农产品价格高涨时一窝蜂种植,但到了下一个供应季节,供求形势就会逆转。

  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由市场正常供求关系引起,那么市场变化较为平缓,但如果是由游资炒作引起的价格离谱上涨,一旦游资集中套现撤离,市场失去游资炒作带来的收购需求,很可能大涨之后就是大跌。敏感的游资和经销商对市场拐点有着精确判断,但是农民还没有足够的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因此,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之后大落损害农民种植积极性,对于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我国有过很多教训和经验。从2007年猪肉大涨后,我国就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猪肉价格监测和储备机制,近两年已有足够的储备和调控手段来慰平价格波动。这也为当前的农产品价格调控提供了借鉴。有专家建议,应建立起地方性的蔬菜临时储备制度,进行区域调剂。目前商务部正在筹备建立百家批发市场日报监测系统,加强蔬菜市场监测和预测预警分析,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价格的调控能力。(金融时报   李文龙)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