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农产品涨价利润放进了谁的口袋

2010/11/19 9:00:42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这一段时间,粮食、鸡蛋、蔬菜等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的瓢,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烦恼和无奈。

  关于原因,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从极端气候影响到生产资料劳动力运输成本价格上涨再到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占地,还有农民弃耕撂荒进城打工,甚至一些深谙资本运作的高手分析不排除游资炒作的因素。但不论原因多么复杂,结果只有一个,农产品价格涨了,实实在在而且一如既往。

  那么,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有没有影响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经济学家认为,所谓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就是生产、流通、消费三方面利益的平衡。通俗地说就是农民能增收,商家有钱赚,市民还要吃得起。相比工业品价格和城市工资的上涨,农产品价格涨得并不算多,而这种不算多的攀升,主要归功于政府持续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补贴,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了之前和目前消费者在经济上能够承受、和其它产品之间相比价格也比较合理的农产品价格。

  现在农产品价格涨了,但由于价格增加而产生的那部分利润到底放在了谁的口袋里?农民在其中受益大不大?事实上,无数的事实表明,农产品价格上涨,获益最多的还是流通领域。一则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二来较之于其它社会群体,农民与市场衔接不畅,经常出现丰产不丰收及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的过剩;同时,由于农民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生产农产品数量有限,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面对强大的流通环节,没有话语权。这样就导致每次涨价的最终结果是,自己得到的利益甚至小于农产品原材料价格的涨幅。但流通商却凭雄厚的实力,在短时间内能够囤积物品,低吸高抛,赚取最大的利润。

  社会的发展不可以一日无农,可农业又是弱质产业,所以在市场这个“无形的手”调节有失偏差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该有所行动。首先要针对土地在减少农民也在减少的现状,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依靠市场拉动生产;其次是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调控为辅,调整农产品生产布局,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以规模性产业支撑市场发展。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在流通领域为农产品价格“减肥”,从流通环节为农民增收挖潜力。

  按照市场化农业发展要求,产供一体化是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归宿。因此,要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农村中介流通组织,强大农民的市场博弈能力,建立产销直挂关系,让农民参与流通领域利润分配,实现生产订单化与农产品的品牌化、商品化的问题。

  从现阶段的农产品流通成本上升因素中,抛开油价、劳动力的上涨,还有很大一部分出现在流通环节。所以,以布局合理的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与合作关系,有效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和次数,降低蔬菜运输成本是应采取的首要措施;地方政府还要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加强“绿色通道”的管理,优化运输的方式,减少流通的损耗;建设具有公益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对零售菜摊给予适当补贴,加强市场监督,有效解决市场乱收费等问题,使农产品成为市民买得起、农民得实惠的产业,同时也可以及时防止价格暴涨对来年农产品生产带来负面影响。(白续宏)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