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惊现有毒乳酸玉米奶,有多少三聚氰胺还会重来?

2010/11/22 13:12:48 来源:南方报网

    日前,湖北襄樊市工商部门紧急要求排查湖北远山乳业生产的50件有毒乳酸玉米奶。检测结果表明,这批乳酸玉米奶每公斤含了4.8毫克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新京报11月22日)

    三鹿奶粉事件之后,三聚氰胺已凝结为国人集体的灰暗记忆,但任凭舆论口诛笔伐,它就是魂灵不死,还“常回家看看”,或者和监管部门戏耍着捉迷藏的游戏!三聚氰胺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三聚氰胺何时、何地出没,因为它总是出其不意地抛头露面,湖北这起三聚氰胺风波即是如此。就在人们渐渐淡忘三聚氰胺时,它重现魅影——该批乳酸玉米奶每公斤含4.8毫克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

    “三聚氰胺”奶粉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出,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公众信心的打击,对有关部门甚至整个社会公信力的咬噬,比当初三鹿事件还要严重得多。而比复出本身更可怕的,是拿不出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和勇气来直面问题,不能铲除“毒奶粉”寄生的土壤。

    三聚氰胺如此顽强地死灰复燃,说明我们的社会存有违法者伺机作案的巨大想象空间和实践空间。以问题奶粉销毁难为例,此前据记者调查,大量问题奶粉仅仅是封存在库房里,并未销毁。究其原因,有技术方面的难题,但更关键的是问题奶粉的处理环节并没有明确责任。农业管奶站、质检管生产、工商管流通,但没有部门负责销毁环节。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监管体系存在的“最后一公里”漏洞,使毒奶粉得以逃出生天。

    此间最该唾骂的自然是无良奸商。然而,在食品、卫生和工商等多个部门不断严厉打击之下,为什么至今还有人胆敢铤而走险?莫非他们看透了所谓的监管,管得了一时管不了长久?“毒奶粉”魅影浮现,不由令人质疑监管部门的失职,需要重新检讨食品安全机制存在问题。运动式的行业整顿,只能带来短暂的平静,却不能消弭危机的发端。而屡禁不绝的“毒奶粉”事件,也说明当前的处罚措施还不够严厉,未能遏制黑心商人非法牟利的欲望。

    监管缺席,制度性监管刚性不足,是问题奶粉复出的重要原因。制度性监管更能培养被监管者的规则意识,相比之下,猛药快治的一阵风式执法或曰运动式执法,除立竿见影的效果外,也使得违法者很难消除一种侥幸心理。当监管道高一尺时,似乎奸商又魔高一丈了,这到底是奸商太狡猾太厉害还是监管太无能了呢?不必急于下结论。唯一期望的,就是监管部门吃一堑长一智,不要总在犯着同样的错误,重复着与上次的上次同样的动作,而是严格依法监管,一丝不苟将漏洞一个个地堵住。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