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专业视角 > 正文

国家发改委两天四文稳定物价

2010/11/24 10:43:13 来源:金融界

  本文导读:通胀势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发改委”)官方网站两天内四度在显要位置发文“稳定物价”。早报记者近日从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处独家获悉,国家发改委近期准备牵头多部委成立督导组,赶赴部分省份检查物价和市场供应情况。

  ■ 发改委:抓紧修订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

  ■ 曝光一批高价销售柴油案件,中石油中石化在列

  通胀势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发改委”)官方网站两天内四度在显要位置发文“稳定物价”。

  早报记者近日从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处独家获悉,国家发改委近期准备牵头多部委成立督导组,赶赴部分省份检查物价和市场供应情况。

  上次国家发改委牵头督导组是在2007年9月。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升四月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六部门联合组成13个督导组,在当年9月中旬赴全国26个省区市检查督导各地落实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工作。

  今年自7月以来,CPI连续四个月走高。这也是诱发物价督导组再次“集结”的重要原因。

  “二论”价格管控

  继22日发表“我国有能力有条件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一论”文章后,发改委昨在其网站刊文称,要增产、保供、稳价,抑制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势头,继续把价格涨幅保持在温和可控区间。

  这一发表于当天上午的二论文章题为《切实把握好价格调控监管的原则要求——二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精神》。文章特别提到,“突出抓好粮食、食用油、肉禽蛋、蔬菜、化肥、煤炭、柴油等商品的市场供应,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

  该文罗列了涉及生产、运输、流通等一系列环节的具体措施:加大政府储备粮油投放力度,安排好化肥淡季储备和生产计划,做好煤电油气协调工作;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等。

  文章还详细论述了各类调控手段的侧重点:在经济手段上,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增加储备品种和数量;在法律手段上,要抓紧修订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规,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在行政手段上,必要时启动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对此,有专家认为,这是政府可能会采取直接价格控制措施的一个明显信号。

  紧急通知调控煤、糖

  “二论”只是当天发改委官方网站一系列重磅文章的开始。

  23日傍晚时分,发改委官方网站再度刊登新闻稿称,发改委近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加大对价格上涨较多商品的价格巡查、检查力度。

  紧急通知点名煤炭、糖。通知要求,保障重要商品生产和市场供应,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落实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铁路运输价格优惠政策,“稳定煤炭价格”;确保12月1日起落实完善农副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立即着手开展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超市进场费等相关收费。有关省份价格主管部门要完善糖料蔗与白砂糖销售价格联动机制,保障蔗农利益,“稳定榨糖企业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发改委近期第二度对煤炭表示关注。此前的22日,新华社援引国家发改委的消息称,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在北京召开部分省份煤炭生产工作汇报会,要求煤炭企业自律,“稳定市场价格和预期”,履行合同,不得限制煤炭出省。

  与“二论”关于价格管控的论调一致,上述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健全价格调控监管机制,立即组织开展市场价格检查,重点查处经营者在生产自用外,超出正常的存储数量或者存储周期,大量囤积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发生异常波动的商品等恶意囤积、哄抬价格行为,以及其他变相涨价、串通涨价、牟取暴利的行为。对性质恶劣的典型案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

  曝光高价销售柴油案件

  公开曝光的警告声尚未落地,23日晚间,发改委官方网站随即曝光一批“柴油价格违法案件”,前期备受舆论质疑的中石油中石化赫然在榜。据发改委曝光,此番受罚的6家企业以高出规定价格每吨1元~635元的价格销售0号柴油,分别多收价款2.3万元~490万元不等。其中,中国石化河南洛阳石油分公司、中国石化湖北武汉石油分公司、中国石油湖北武汉销售公司分别多收价款2.3万元、18万元、5.7万元。

  发改委称,近一段时间部分地区柴油市场供应紧张,一些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超过国家最高限价高价销售柴油的问题,发改委紧急部署各地立即展开柴油价格执行情况检查。检查发现,部分地方炼油企业、成品油批发单位擅自突破批零价差标准,高价销售柴油,加剧了市场供应紧张局面。 对上述“部分价格违法典型案件”,发改委已责成当地价格主管部门依法从重从快予以处理,除没收高价售油多收价款外,最高处以5倍的罚款。

  可查资料显示,此前的19日,商务部曾下发紧急通知,打击非法囤油、乘机抬价等行为,其中点名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合理安排”炼厂生产,提高成品油特别是柴油产量。(东方早报)

  据发改委网站23日发布的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精神,切实履行职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是发改委连续两天发布的第三篇强调稳定物价的新闻稿。

  其中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第一,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密切跟踪重要商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加大对价格上涨较多商品的价格巡查、检查力度。

  第二,通知强调,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努力保障重要商品生产和市场供应,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落实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铁路运输价格优惠政策,稳定煤炭价格;确保12月1日起落实完善农副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立即着手开展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超市进场费等相关收费的工作。有关省份价格主管部门要完善糖料蔗与白砂糖销售价格联动机制,保障蔗农利益,稳定榨糖企业生产。

  第三,通知部署,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大清费降价工作力度。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切实落实各项清费减负措施和政策;继续降低部分偏高的药品价格。

  第四,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抓紧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挂钩联动的机制,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

  第五,通知强调,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价格调控监管机制。立即组织开展市场价格检查,重点查处经营者在生产自用外,超出正常的存储数量或者存储周期,大量囤积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发生异常波动的商品等恶意囤积、哄抬价格行为,以及其他变相涨价、串通涨价、牟取暴利的行为。对性质恶劣的典型案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依法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扶持生产、调控市场、稳定价格的积极作用。

  第六,为贯彻落实国发40号文件,落实好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相关政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建立了大中城市蔬菜价格指数通报制度,向全国通报36个大中城市鲜菜价格上涨情况。督促各地积极发展蔬菜生产,落实国务院扶持蔬菜生产、流通和价格稳定各项政策措施。

  背景知识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重要商品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价格调节基金,是政府为了平抑市场价格,用于吞吐商品、平衡供求或者支持经营者的专项基金。发改委此前表示,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向城乡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向城乡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是地方政府的职责,资金来自地方政府建立的价格调节基金,和中央财政没有关系。

  继前天明确表示我国有能力有条件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后,昨天,国家发改委二度表示,要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增加储备品种和数量,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费项目等。

  措施

  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发改委指出,要加大政府储备粮油投放力度,稳定农副产品供应,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安排好化肥淡季储备和生产计划,做好煤电油气协调工作。

  流通方面,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等。

  另外还要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稳定社会预期。加强价格政策的解读,严厉查处恶性炒作事件,引导社会各方面正确认识当前价格形势,增强对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信心。

  手段

  “经法行”三管齐下

  发改委特别说明,要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抓好粮食、食用油、肉禽蛋、蔬菜、化肥、煤炭、柴油等商品的市场供应,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经济手段上,要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增加储备品种和数量,发挥好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价格补贴等手段的作用。在法律手段上,要抓紧修订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规,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在行政手段上,必要时依法启动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民生

  社会保障与物价联动

  在保障民生方面,发改委表示,要继续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体生活。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稳定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安排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制度方面,要尽快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