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三聚氰胺频繁“出镜”

2010/12/2 11:36:20 来源:和讯网

    三聚氰胺,这个令无数家长战战兢兢的词儿又一次闯入公众视野,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日前,襄樊追查湖北远山乳业有限公司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玉米奶事件,发现问题玉米奶产于湖南湘潭,罪魁祸首是这批玉米奶中“勾兑”的青海“东垣奶粉”。

  “三聚氰胺一而再,再而三地频繁出镜,这可能是偶然事件吗?”中国奶业研究资深专家王丁棉如是问道。在他看来,“丑闻”发生在像远山这样的中小企业身上,原因并非“中小企业订货量小、出价低、需求波动大,只能与低端奶粉生产企业打交道,在此过程中,质量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自然升高”和“恶性竞争致畸形成本控制,进而导致中小乳品企业质量风险高发”,关键在于企业的道德准则与相关部门的监管脱节。企业为追逐更大的利益而违规生产和销售是主因,同时也反映出监管模糊的问题。如果技术监管和责任承担不能有效捆绑,就会导致监管脱节。

    比如说,在湘潭“问题玉米奶”事件中,远山乳业信任奶粉生产者提供的“质监部门检验合格报告”,已被质监部门查证是涉嫌伪造,原料批发和生产企业难辨真伪,导致“问题奶粉”成了食品生产的原料。当前我国奶制品管理强调“索证”,但合格证造假非常容易,特别是某些进口奶粉,经销商能够向采购企业提供的“身份证明”仅仅是模模糊糊的海关检验手续“传真件的复印件”,不知情的生产企业只能“哑巴吃黄连”。

  事件链接:

  乳品价格“火箭”飙升

  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乳业巨头均证实,近一个月来已相继对旗下部分产品提价,不过反映到销售终端的时间有所不同。目前,伊利酸奶提价3%~4%,光明乳业(600597,股吧)调价幅度为2%左右,三元乳业从一个月前开始对部分酸奶、巴氏奶提价,蒙牛则表示,从10月份已开始对产品提价。

  对于提价的原因,它们都表示是因为原料成本大幅上升,以白糖为例,价格已从去年的4200元/吨涨到了目前的7100元/吨。光明方面还表示,目前原料奶收购价格也已上涨至3.5元~3.7元/公斤。还有消息称,在奶牛养殖大省河北,目前部分原奶价格甚至已高达4元/公斤,超过了新西兰等国外的价格。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