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媒体热炒深圳人热衷赴港打酱油 调查指并非潮流

2010/12/10 6:17:35 来源:人民日报

  【深圳调查】

  赴港买日用品,并非消费常态

  “深港物价倒挂”、“深圳人到香港打酱油”、“内地客赴港狂扫食品日用品”……近日,相关报道见诸媒体。

  相对于沸沸扬扬的媒体,深圳市民的反应却显得有些平和。

  “换城消费”言过其实

  深圳大多数超市和农产品(000061)市场,大多数商品的标价还是低于香港市价;深圳大多数普通居民表示不会去香港“打酱油”。他们只希望“把家门口上涨的物价降下来”。

  让他们高兴的是,深圳最大的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的监测数据表明,11月蔬菜均价每市斤1.87元、比10月份下降26.67%,许多“一元菜”又出现在家门口的菜摊。

  深圳布吉青青家园的一对“深港配”夫妻,港人老公不时捎带“港货”回家、内地主妇时常赴港采买。但夫妻俩的购物篮里,很少有近日深圳人抱怨涨价最多的肉、菜;近来虽买些卫生纸、洗发水之类,“也是老公回家捎带”。

  尽管有了香港“自由行”,但在“打工族”占绝对比例的深圳,十有八九不能像这对夫妻一样时常赴港采买。

  一位“的哥”说,香港的卫生纸、洗发水、酱油之类多年前就比深圳便宜,但他既耗不起办出入境证件的时间、“也打不起香港的酱油”;有一位“准妈妈”耗时、花钱,去香港买回进口“美赞臣”奶粉,但“想买高档的,不是图便宜”。

  12月3日,回家过周末的这对“深港配”夫妻说起物价,感觉香港市场上不少商品、特别是内地进口的副食品也悄然涨价,“猪肉比年初至少涨了三成,姜、蒜也都翻了番”。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11月29日表示,香港物价上升压力明年可能更为明显。

  当地一位资深媒体人认为,所谓“换城消费”言过其实,更非深圳市场目前的消费“主流”。

  价格倒挂仅限于少数商品

  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黄发玉说,香港某些商品价格比深圳低是一直就有的事情,在许多深圳人眼里,趁“打折”赴港“拣便宜”、往返两地捎带些日用品回家“再正常不过、不是什么新鲜事”。

  皇岗口岸工作人员黄俊生说,最近从香港购买日用品的深圳人确有增多,“但一般都是顺便捎带”。

  据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调查,该市近期肉、奶、食用油等商品零售价确是高于香港,但这种“倒挂”仅限于少数商品和个别商场,并非普遍现象。

  这些“不是什么新鲜事”和“并非普遍现象”,却让许多媒体“炒”得异常热乎。

  当地的一位资深媒体人说,深圳一些商品近来价格上涨,因此赴港购物的深圳市民增多等都是事实,但由此就断言“‘赴港打酱油’已成为深圳人消费常态”、“深圳兴起‘换城消费’”等,则是“以偏概全”的炒作。

  深港“同城消费”才是趋势

  尽管这位资深媒体人不认为“换城消费”是深圳市场目前的消费“主流”,但他觉得,从赴港购物的现象中,可以看到深圳人的日常生活目前出现的新变化。

  他认为,这种新变化就是“深港同城化步子的加快”。

  去年4月,深圳开始试点实施“一签多行”,持此类签注赴港客流总量现已突破780万人次。有调查统计,在80多万已办理“一签多行”的深圳居民中,一半以上把赴港购物的频率提高到每月2至5次、至少每月1次的超过25%、近两成居民调高至每月6到10次。12月6日深圳市公安局已经将办理赴香港“个人游”签注人员范围扩大至常住深圳的非广东户籍居民。

  另据港府公开的调查结果,约有6.2万名香港人、4.1万个住户在深圳安家,在深圳就业、经商、置业的香港居民更是远远超过这一数字。

  这位资深媒体人认为,深、港往来逐步便利化、无障碍带来的“双城消费”或“同城消费”、“即兴消费”,才应该是两地居民真正初显的消费趋势。

  财经专栏作家钟林说,随着“深港一体化”进程的提速,所谓“打酱油”不过是非主流的观察和深港融合大趋势之下的一个“快闪镜头”而已。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