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财经报道 > 正文

新兴经济体CPI集体“发烧”

2010/12/13 13:04:08 来源:大洋网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CPI同比增长5.1%,创下年内新高。这也使得1-11月CPI涨幅达到3.2%。

  事实上,CPI“发烧”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现象。在“金砖四国”中,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近期CPI涨幅均大大超过了有关国家预设的通胀目标。

  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今年前11个月,巴西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消费者价格指数累计增幅已达到5.25%,超过全年通胀水平目标。

  莫斯科俄罗斯联邦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以来,俄罗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已上涨7.2%,而上年同期的涨幅为8.3%。据俄罗斯央行预计,俄罗斯2010年通货膨胀率将达8%。

  2010年9月,印度产业工人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8%,农村劳动力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3%,商品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6%;而1-9月,这三个数字累计涨幅也分别高达3.1%、13.5%和9.7%。

  与此对应的是,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消费价格指数前三季度同比涨幅均在1.0%-2.0%之间,七国集团物价涨幅最高的英国,前三季度同比上涨也仅为3.3%。

  时富金融高级研究经理田勇认为,以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平均7%-8%的GDP增长率远远高于美国、欧元区、日本和英国等成熟经济体,经济高增长拉动居民收入及对原材料需求的上升,进而推动物价上涨。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相似,食品成为很多国家物价上涨的主要拉动力量。

  很多新兴市场陷入了难以抉择的“两难”困境———一方面,要保持国内经济适度增长,另一方面,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使得很多国家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启动加息。今年11月,印度央行宣布今年第6次加息,将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6.25%,以平衡经济增长和抑制物价上涨。

  但加息会让本币升值和热钱流入的压力与日俱增。中国人民银行10日宣布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此前市场普遍预测的加息,正是这种“两难”的直观体现。增长和通胀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指出,中国应对当前流动性过剩,重点还在于内部经济平衡。当前应该重点注重调整结构,平衡投资与储蓄,还应重点关注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可能性;由于遏制热钱流入成为必然趋势,作为一种对称性管制措施,中国或将在加强资本流入监管的同时,逐步放松对资本流出的监管,加大鼓励金融机构与居民对外投资,并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