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中国为稳定物价 “扎马步”

2011/3/7 8:32:33 来源:重庆商报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新增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段落,而且将其推上十大重点工作之首,这被各界视为政府工作报告的新亮点之一。

  去年下半年以来,物价持续较快上涨,不仅影响了百姓生活,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稳定。从2月1日到3月5日的33天时间内,温家宝总理至少5次就物价问题公开表态,显见高层对稳定物价的迫切心情。

  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农产品价格被视为“百价之基”,几乎每次物价涨跌都以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为先(去年物价上涨中,蔬菜、水果和粮食拉动了整个物价上涨的70%)。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稳定农产品价格就成了稳定物价的重中之重。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省长‘米袋子’、市长‘菜篮子’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开展,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等措施,就被外界解读成为稳定物价“扎马步”。

  其中,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开展”,更是新意盎然,引人关注。

  温家宝曾说,“离北京不远,150公里,那地方农民卖出的黄瓜是一块多钱,到北京的超市要六块多钱”,指的就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出了问题。目前农产品涨价,主要原因是流通环节太多(如蔬菜从农民手中到消费者手中,至少要经过产地采购、运输、批发、零售等过程,中间还夹杂大大小小的经销商,层层加价),再加上各类收费多(如大型超市不菲的进场费)等因素,导致流通成本占到了农产品最终价格的70%左右。

  但“两头叫,中间笑”的结果,不仅消费者因物价受伤,农民也无法得利。本次全国两会提出“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就尤为及时。

  但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开展”的目标,却不易实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比如撇开中间流通环节,让农民和超市直接发生联系的“农超对接”,被看作解决农产品价格高的根本对策。但问题是,土地包产到户后,农民的产销多各自为政,“农超对接”,缺少能取代目前中间流通环节(有供求结合、信息提炼、运输配送、库存调整等功能)的生产合作组织。

  而要形成生产合作组织,就需要发展现代农业,这无疑任重道远。

  再比如,报告提出的“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去年底就已在各地付诸实施,据说效果不错。但也有观点认为,农产品价格不会因减免过路费而下降多少,毕竟过路费用摊到每斤农产品上,非常有限,还不如关注流通中农产品损耗这一大问题。

  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流通过程损耗约三分之一左右(而发达国家为5%以下),这些都要计入农产品流通成本。

  有数据称,中国农产品每年损耗至少700亿元,相当于每个农民年减收100元。在物流业已被列入十大战略产业,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就尤为关键,而这也非一日之功。

  当然,提出这些问题,不是说给“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泼冷水,而是希望在接下来的运作中更有的放矢。这不仅是稳定物价的需要,也是提振物流业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如果“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更有针对性,在通胀预期比通胀更可怕的语境下,务实的做法即使不能马上解决眼前的困难,也会赢得公众的心。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