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陈锡文:中国不存在粮食短缺问题

2011/3/25 9:04:42 来源:第一财经网

  中国不存在“闹粮荒”这样的问题。昨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专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作上述表示。

  据其预测,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总量估计达到4000亿斤以上,也就是至少在2亿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粮食产量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

  正确看待粮食进口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增长,已经有人对于未来粮食产量继续增长的空间表示了担忧。

  陈锡文表示,去年是中国在历史上进口粮食比较多的一年。

  但他谈到了口径不同的问题。因为中国把大豆作为粮食来储备,如果把大豆算到粮食里,去年的进口量是很大的,而国际上并不把大豆作为粮食作物来看。

  去年进口的大豆达到了5480万吨,这是历史上最高的。

  不仅如此,据其预测,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总量估计达到4000亿斤以上,也就是至少在2亿吨。

  这几乎相当于全国6个月的粮食需求量,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中国的粮食需求问题不会形成太大的压力。

  “保障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一件大事,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好这件事。”陈锡文说,“800亿斤粮食是必须确保的产量。预计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他所说的“800亿斤”相关提法来自近日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5.4亿吨以上。与上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1万亿斤目标相比,增加了800亿斤粮食。

  对此,陈锡文表示,中国人口多、食品消费量大,恩格尔系数较高,农产品(16.99,0.00,0.00%)供给状况和价格对于物价的影响很大。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800亿斤粮食从何而来?陈锡文介绍了四个方面的着力点: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流通、储备、价格监管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谷贱伤农”“谷贵伤民”须双防

  在通胀压力增大的2011年,如何既防止“谷贱伤农”又避免“谷贵伤民”?

  调动种粮积极性已经成为一大政策发力点,如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坚持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

  而根据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在17条意见当中,有5条涉及到提高种粮积极性的问题。

  其中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提出研究完善粮食直补的具体操作办法,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其中,增加良种补贴资金16亿元,提高早稻良种补贴标准。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亿元,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支持力度。

  此外,2011年增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以工代赈投资等中央专项资金规模30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19.19,0.00,0.00%)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专栏)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年内没有重大的气候灾害,预计粮食产量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粮食价格也会保持在适度上涨的水平状态。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按市场价值看,目前国内粮价确实仍较低,粮价的渐进式上涨有利于理顺价格关系,既不能控制太死,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控制物价两方面的利益中寻求平衡。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