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米粉困惑”中的食品安全标准窘态

2011/4/14 11:34:59 来源:华声在线

  文/李英锋

  4月12日晚,网上有细心的家长发现,关于米粉含砷在多少微克范围内算正常,我国标准和瑞典公布的“含毒”标准相差几百倍!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此消息得到证实。记者查询计算后发现,在我国婴幼儿食品中每公斤含有200—300微克的无机砷属于安全范围,而4月11日瑞典研究机构公布的相关产品含砷量为1.7微克(每公斤含量),这个标准已经被视为“含致癌重金属”。(4月13日《扬子晚报》)

  瑞典研究机构认定的食品中的砷致害标准与国内的标准相差数百倍,这一对比让人不可思议。笔者不是科研人员,无法就这一对比给出专业的评判,但笔者的直观感觉有两点:其一,瑞典研究机构得出结论肯定基于缜密的试验和翔实的资料、数据,绝不是信口开河,危言耸听;其二,瑞典研究机构的标准更苛刻,门槛更高,也就能够抵御更多的食品安全风险。

  说实话,民众更愿意信任瑞典研究机构的标准,但瑞典研究机构的标准在中国没有任何效力,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还得执行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瑞典的砷含量标准认为是有害的,在中国可能就是安全的,这就会让消费者在购买米粉等敏感食品时陷入困惑。实际上,食品监管部门也处在困惑中——江苏南京一位在本月初购买了6盒雀巢二段米粉的女士因要求超市退货被拒向工商部门投诉,工商部门表示尚没有接到权威部门的确认通知,因此暂时不能要求超市退货。(见4月13日《扬子晚报》)在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米粉困惑”中,国内的食品安全标准显得如此尴尬与困窘。

  令人遗憾和焦虑的是,国内的食品安全标准近年来窘态频出。仅举去年三例:11月,媒体报道了植物奶油的危害,但我国没有强制性的限量标准(2010年11月10日《新京报》);8月25日,一家国际环保组织称,在取自长江多个流段的野生鲤鱼和鲶鱼体内,均测出了壬基酚和辛基酚,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但国内没有对壬基酚、辛基酚在食品中的含量上限设定标准(2010年8月31日《长江日报》);4月,湖南长沙工商部门查处了一个制造下脚料猪油的黑窝点,权威部门的检测报告显示,令人作呕的下脚料猪油竟是“合格品”(2010年5月3日《京华时报》)。在这些个例窘态的背后是食品安全标准的整体窘态——去年底,上海理工大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徐斐说,“目前我国有2200种食品添加剂,有检验方法标准的,只占总数的不到四成。”(2010年12月29日新华网)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包括食用农产品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等多个类别,令出多门,数量众多,一些标准明显滞后,标准之间交叉重复,互相矛盾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尽管《食品安全法》规定对这些繁杂的标准进行规范整合,但规范整合的步伐却远不能跟上民众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民众需要科学、健全、苛刻、领先的食品安全标准,有关监管部门唯有付出更多的责任心,积极推动食品安全标准的科研、评估、论证,提高标准规范效率,才能尽早消除食品安全标准的窘态,民众也才能多一些放心,少一些困惑。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