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外资覆盖主要口粮市场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2011/4/19 7:01:43 来源:济南日报

  正当国内外粮食市场因价格上涨而风起云涌之时,记者调研发现,跨国粮油企业继掌握食用油市场之后,又加速布局粮食加工业,现已全面覆盖面粉、大米和杂粮等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市场。“外资粮商雄厚资本和品牌优势的进入,有利于促进我国粮食加工业的产业升级,但也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粮食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带来重大影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内资本应奋起直追,国家也应加快扶持,提高民族粮食加工企业竞争力,切实维护国家口粮安全。

  外资粮商加速布局中国

  记者最近在江西、河南、山东、北京等地采访发现,外资粮商对我国小麦、大米市场的渗透完全覆盖原粮收购、仓储加工和销售终端,且进展迅速。在我国重要稻米产区江西,省会南昌市中心洪客隆超市粮油区货架的“主角”近年来一直都是“金龙鱼”食用油,而2008年以来这里的大米销售专区又悄然被“金龙鱼”占据,“金龙鱼”、“香满园”大米的位置最显眼、品种最多,占了整个销售区小包装大米的“半壁江山”。

  经多方采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及其竞争对手,益海已经建设和正在建设的米面加工厂数量却无人知晓。益海方面亦延续其固有的低调,婉拒记者采访,并一再表示其市场份额仍然很小,不会对中国粮食安全造成威胁。但粮食加工业内人士都知道,按照其在食用油领域40%的市场占有率,未来在米面市场上,它也必将是个庞然大物。益海的官方网站显示:“我们在中国若干个战略地理位置拥有并经营着许多油籽和谷物加工厂。我们拥有广泛的销售和分销网络,这些网络覆盖遍布全国的传统零售店、大型超市、超市和便利店。”

  粮市调控难度渐显

  目前,益海收粮对粮食加工企业的影响已经显现:在其已经设厂的江西抚州、南昌附近的江西多个粮食加工企业向记者反映,益海委托的粮食收购点出价高,水分要求低,许多加工企业难以抗衡。

  外资入市收购影响物价调控,外资做大也增加了国家调控市场的难度。最近,国家为了稳定粮食价格实行了小麦定向销售,其中益海和中粮、五得利等国内企业同时享受了国家定向销售计划,承担了国家调控任务,受到一些业内人士非议。对此河南粮食行业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现在真不明白,竟然让外资粮商和国内粮食企业平起平坐,承担国家的宏观调控任务。”他分析,可能是有关部门觉得益海现在是我国市场面粉供应的大企业,小麦定向销售不给它,难以调控市场,难以稳定面粉价格。但把这么好的政策性粮食投放给它,又加快了外资粮商的扩张步伐,对其他未能得到“定向粮”的民族粮食企业是一种压制。

  民营粮企亟待扶持

  不可否认,外资粮商携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进入粮食加工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这一产业和我国米面消费市场的升级换代,但也给国家调控粮食市场增加了难度,并对散、弱、小的粮食加工企业造成冲击。而在外资进入粮食加工业是否会威胁粮食安全的争论声中,外资粮商正在迅速做大。

  有关受访专家建议,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外资粮商一家独大,应该抓紧在WTO规则许可范围内,采取措施限制和延缓其扩张步伐,加快扶持民族粮食加工企业发展,让一批有实力的民族粮食加工企业与其抗衡。而要从根本上维护国人口粮安全,则要一批有实力、有眼光的国内民营资本进入粮食加工业,迅速做大做强,占领国内市场。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