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消费者肉眼难识别非法添加剂 监管者火眼也难辨?

2011/4/26 9:32:49 来源:海峡都市报

     记者 林可

     核心提示:面包中有乳化剂单甘酯,酱油中有着色剂焦糖色素,饮料中含有食用色素和甜味剂,一片咖啡口香糖就有16种添加剂……看了本报非法添加物揭秘后,许多消费者表示,他们混淆了非法添加剂与合法食品添加剂的区别,而感到十分困惑。我省部分食品厂家负责人表示,不必将食品添加剂过于“妖魔化”,违规添加中真正可怕的是添加剂的滥用。<<<相关阅读:非法添加物 真相大揭秘

     专家:非法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靠肉眼难识别

     本报昨日刊发《非法添加物 真相大揭秘》后,不少读者致电反映,面对染色馒头、牛肉膏等,现在吃啥安全?该如何识别那些违规添加食品?“对于种类繁多的食品添加剂,绝大多数消费者无法了解哪些添加剂可以放心食用。所以,应由掌握相关信息的监管部门承担‘去伪存真’的职责。”我省一位食品专家表示。

     省质监局专家也称,由于一些商贩造假手段高超,很多非法添加到食品中的工业物质,无法用肉眼或其他人体器官加以识别,只能靠机器具体检测才能得出结论。

     记者走访福州市场也发现,许多商家虽按国家规定标注了食品添加剂成分,却没有标明各类添加剂使用的剂量;一些商家将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成分标注在食材类别中,混淆添加剂概念;而一些散装食品则对添加剂进行“模糊处理”,只简单标注一两种成分或干脆省掉了配料一栏。

     目前,国家有关规定主要对大规模生产企业有所限制,但对于没有统一包装、现场制作、产量较小的食品店或甜点店,监管尚显乏力。“都是非法添加化学物惹的祸,让消费者无法弄清非法添加剂与合法食品添加剂的区别。”昨日,有不少食品生产企业的有关人士致电本报,为食品添加剂“喊冤”,他们认为,引起消费者恐慌的添加剂事件,大都是由于违规使用化学物所引起的。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