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湖北省水产局紧急下发水产抗旱保生产保增收指导性意见

2011/5/10 14:05:38 来源:湖北省水产局

    湖北省今年遭受5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大部分县市旱情十分严重。湖泊、水库蓄水锐减,塘堰、鱼池水位偏低,严重影响当前渔业生产。为切实贯彻李鸿忠书记重要批示和王国生省长在全省抗旱保春播紧急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全力打好水产业抗旱保生产保增收攻坚战。5月3日,湖北省水产局下发紧急通知,指导各地搞好抗旱保生产保增收工作。

    一、坚定信心,确保抗旱保规划保目标不动摇。各地水产部门要正确判研当前形势,既要认清旱情对渔业生产的严重影响,又要正确认识战胜旱灾的有利条件。应该看到,虽然当前旱情严重,但渔业生产的周期性规律仍给我们保规划保目标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苗种繁育仍有时间可抢,成鱼生产仍有季节可抓,增产增效仍有条件可保。要立足于抗旱保规划保增收的目标不动摇,树立攻坚克难、人定胜天的信心,全力以赴、科学抗灾,采取“灾中损失灾后补、成鱼损失苗种补、一产损失三产补”的综合性措施,将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确保完成年度渔业生产目标任务。

    二、强化责任,作好抗旱工作的组织协调。各级水产部门要紧急行动起来,把抗旱保生产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和中心工作,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坚决打好抗旱保生产这场硬仗。要逐级落实抗旱责任制,成立抗旱专班,分片包干指导渔民落实抗旱保产措施。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及时协调人力物力,解决抗旱救灾的急难问题。“三万”活动工作队要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抗旱保生产上来,与广大人民群众并肩抗旱。省局近期将组织由省局领导带队、水产专家组成的4个工作组,分赴重点县市指导抗旱保生产工作。各地也要组织专家服务小分队,面对面指导渔民抗旱救灾。

    三、服从大局,合理调配渔业生产用水。各地要根据抗旱总体用水需求,在确保人畜用水和春播灌溉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采取水库放水、江河引水、筑坝蓄水、疏渠畅水、泵站提水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的提供渔业生产用水。一是在有水源的河道、低漕沟临时设置抽水泵站,开挖输水渠道或采取人工提水。二是临时性打井、挖泉建蓄水池。三是加强对池塘、养鱼稻田等的渗漏检查和设施维修工作,减少水体浪费,确保必要供水顺畅,提高水的利用率。

    四、分类指导,科学抗灾保丰收。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指导抗灾。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渔民掌握抗旱生产自救技术要点,分类指导渔民科学应对灾情,尽力降低灾害损失。对有水的池塘:要加强日常管理,勤巡池、多投喂、及时调节水质,保证成鱼正常生长。对水源不足的池塘:要适当减少饲料肥料投用量,适时采取鱼池循环换水,化学调水和生物调水相结合,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水位下降、水质恶化造成缺氧泛池。对水位低浅的池塘:要加大种青力度,改种水生蔬菜等水生植物,弥补灾害损失。对池底裸露的池塘:要抓紧当前有利时机,适时实施池塘改造,抓紧清淤护坡,配套渔业基础设施,为有水时恢复渔业生产和下一周期的生产创造条件。

    五、重抓苗种,为灾后复产打基础。在苗种生产的关键时期,各地要千方百计保好苗种繁育,为灾后恢复生产打好基础。一是要调剂水源保繁育,尽量保证苗种繁育用水,使养殖急需苗种的繁育少受影响。二是要转塘并塘保安全,对干涸的池塘要迅速将亲鱼和鱼种转移到有水池塘,对水位较浅的池塘要合池并塘,保证亲鱼和鱼种存活。三是要抢抓时机多繁苗,在有水时,迅速开展苗种繁育工作,为灾后补投苗种、恢复渔业生产做好准备。

    六、强化监控,防止重大疫情发生。当前正处于鱼病的高发时期。各地要切实加强鱼病防控工作,避免大规模疫情暴发。一是开展池塘定期消毒,及时泼洒生石灰等消毒剂,防止鱼病发生。二是抵御外来生物侵袭,对水位较浅的鱼池水体,采取稻草人、人工驱赶等方法防范敌害生物侵害。三是加强预测预报,充分发挥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的作用,避免发生暴发性疫情。

    七、轮捕轮放,及时组织成鱼上市销售。要加大成鱼销售力度,捕大留小,减少水体负载,缓解溶氧压力;要发挥专业合作社优势,做好产销对接,及时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商品鱼、小龙虾等捕捞出售,为规格较小的水产品留出生长空间,确保安全度旱;一旦来水,要迅速组织渔民投放鱼苗,保障渔民养殖效益不下滑。

    八、着眼民生,解决渔民生产生活困难。持续旱灾导致部分渔民生产生活困难。各地要急渔民之所急,解渔民之所忧,统筹协调,尽力而为,保证受灾渔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要引导重灾户临时转岗就业,向捕捞、运输、劳务等产业转移;要积极牵线搭桥,为养殖渔民在水产加工企业再就业创造条件;对减产绝收、生活无着的渔民,要协调当地民政等相关部门,给予生活困难补助;对灾后继续从事养殖生产的渔民,要积极同金融部门协调,争取信贷扶持,为受灾渔民恢复生产提供急需的资金。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