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香港浸大调查20种咸淡水鱼19种含塑化剂

2011/7/5 7:42:12 来源:明报

     据香港《明报》报导,浸会大学抽验香港市面20款咸淡水鱼,发现除了芝麻斑外,其余均验出可致影响生殖系统的类雌激素塑化剂“双酚A”(BPA),有关含量水平虽不会损害健康,但学者指港人从多种途径累计摄入塑化剂问题须正视。

  浸大生物系进行了香港首份,有关市面出售的咸淡水鱼含塑化剂的研究,抽取了10种淡水鱼样本(共113条),包括来自新界鱼塘的鲮鱼、鲩鱼、大头鱼、塘虱;来自顺德鱼塘的鳝、桂(鳜)鱼、生鱼、鱼、乌头等。另外10种咸水鱼样本(共169条),包括来自港岛的黄花、假泥、红衫;来自华南的牛鳅、龙,以及来自海南的木棉、芝麻斑等。

  化验结果显示,淡水鱼含双酚A水平由0.5至2ppb(十亿分率)不等,咸水鱼则含0.5至1.1ppb不等,来自新界及顺德鱼塘的淡水鱼,双酚A水平相差不大,但来自香港岛的咸水鱼,平均含双酚A较华南和海南咸水鱼为高。

  负责调查的浸大生物系教授黄港住表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胶物料,其塑化剂渗出,污染水源、进入食物链的问题已经浮现。

  黄教授解释,虽然近年多国已开始禁用双酚A,但环境中的塑化剂污染物不会即时清除,尽管单从食用咸淡水鱼摄入的双酚A,对健康影响轻微,然而除了吃鱼,市民在日常生活都会摄取到塑化剂,所以它的累计总量不容轻视。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