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四大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2011/7/29 9:45:08 来源:新浪网

  ■本报记者林春霞

  物价是今年上半年政府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针对国内物价持续上涨这一形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副部长李建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和2012年会出现CPI涨幅超过5%的通货膨胀现象,抑制物价仍是今明两年政府工作的重点。

  物价上涨

  李建伟就本轮物价上涨的新特点及成因作了进一步分析。

  他说,本轮通货膨胀呈现四个特点:一是食品与非食品价格再度同步上涨。二是食品价格季节性回调幅度缩小。三是上游产品价格向中下游产品传导力度加大。四是货币供给增速与物价涨幅背离现象加剧。

  从成因来看,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是物价上涨的两大基本因素。这两大因素可进一步分为交易性货币因素、实际需求、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输入型价格推动五大基本因素,这五大基本因素对各个领域的物价上涨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又会通过产业关联,将上游产品价格向中下游产业和消费领域产品价格传导,加上物价上涨预期,因而形成物价上涨的加速机制。

  除五大基本要素和预期之外,土地价格上涨、投机性炒作、产能过剩以及政策性因素等难以量化的其他因素对物价涨幅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鉴于物价是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李建伟建议应从四方面加以有效抑制。

  第一,要适度控制现金和短期贷款等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作为交易性货币供给,短期贷款增速不断提高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因素。抑制物价上涨幅度,首先需要控制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但降低短期贷款增速会加重企业经营资金短缺局面,需要协调处理抑制物价上涨与满足企业经营资金需求的矛盾。

  第二,适度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调控进口价格及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进口价格涨幅提高是影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主要因素。而影响进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市场需求和美元贬值等国外因素,国内能够调控的手段是提高人民币升值幅度,降低按人民币计价的进口价格。但人民币汇率升值也会对出口及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需要协调处理好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与稳定出口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三,适度控制工资上涨幅度。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劳动力供求格局逐步向总量供给不足转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上涨将是我国物价上涨的持久推动因素,适度控制工资上涨幅度是抑制物价涨幅的重要手段,但需要处理好抑制通货膨胀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

  第四,加大政策性调控措施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食品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中占比很高,食品价格上涨也是历次物价上涨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平抑食品价格涨幅是稳定物价涨幅的关键。食品、特别是农副产品生产周期较长,需求与供给的价格弹性很低,避免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应从加强农副产品生产与供给管理着手,同时需要疏通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