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张梁:蔬菜食品安全的“防火墙”在哪里?

2011/8/24 15:26:46 来源:搜狐网

 1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从田间到餐桌却一路“绿灯”。菜农受利益驱动,滥用农药,无可厚非。但从菜农到产地批发市场,再到销地批发市场要经过三个环节,却没有任何农残检测,最终顺利到达消费者餐桌。农残检测一路“绿灯”,有关部门却称既“管不住”又“管不全”,让人感叹所谓“夯实”的食品安全“防火墙”竟形同虚设。(新华网合肥8月23日电 )

  首先,蔬菜食品安全在源头上没有“防火墙”。时下,“基本上没有不打药的蔬菜。” 由于菜农多是单户农民的分散经营,没有技术优势,缺乏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社会责任,种植凭经验感觉,主要依靠多施化肥增产,多打农药控制病虫害。菜农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自然受经济利益驱使,他们并不是不知道乱打农药的害处,而且农药也不便宜,增加了不少成本,但是由于气候越来越恶劣,病虫害太厉害,不打农药蔬菜就没有收成,就赚不到钱甚至还要亏本,菜农滥用农药实在是无奈之举。在市场经济中,菜农风险很大,本身是弱势群体,我们不能奢求靠菜农保证蔬菜食品安全。但显而易见,决不能继续放纵菜农“想当然”打药,必须着力加强源头监管。

  其次,蔬菜食品流通环节的“防火墙”也形同虚设。从产地批发市场到销售地批发市场,再到菜贩,销售全过程没有农残检测。这与我国脆弱的“控农残”体系密不可分,由于我国的蔬菜农残检测采取抽检的方式,而蔬菜又源于千家万户,抽检如同“大海捞针”,缺乏普遍意义,并不能代表蔬菜整体安全。专家说,如果不从源头上加以管控,而仅依靠流通环节的抽检,对防控农残超标将起不到实际作用。农残抽检,作为蔬菜食品安全的第二道“防火墙”,在现实中是常常是虚拟的,即使存在,按照专家说法,意义和作用也不大。

  有关部门总说要构筑夯实食品安全的“防火墙”,但我们却总看不到这些“防火墙”在哪里,有多坚实。在生产和流通环节都找不到蔬菜食品安全可靠的防护网,没办法,消费者只能成为最后的“防火墙”。消费者常常只能靠自己的眼睛和经验通过蔬菜外观辨别质量好坏,对于农药残留等通过外观难以分辨的情况却无计可施。可以这么说,蔬菜食品是否安全,全依赖于购买者本人在有限的市场了解、购买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判断,他们很难借助公共机构及组织提供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取舍。由于缺乏专门机构提供的有效防护,孤独的消费者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常被媒体和舆论左右。

  对于蔬菜食品安全,在源头上,只有加强扶持,增强菜农的科学用药意识,并因少施农药实实在在获益,才有可能在生产环节就构筑起坚实的“防火墙”;在流通中建立“防火墙”,则需要有关部门改革创新监管方式,并严格执法。这乃是解决蔬菜食品安全问题的共识和方向。然而,举目四望,今天的食品安全“防火墙”在哪里呢?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最后却发现不在别处,恰恰在自己手里。食品安不安全,源头看不到,流通中摸不着,靠生产者有无良心和监管者是否用心,我们也没信心,只能靠自己耐心。

  消费者自己手里的“防火墙“,反而更实在、更可靠。如果市场上有便宜方便的专门用来检测蔬菜农药残留的产品,消费者完全可以自行检测,进而用脚投票。消费者一旦很容易具备这种能力,一切食品安全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却“夯实”不了的食品安全“防火墙”也将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但现在,这一切都是幻想。我们还是期待着有关部门能够有所作为,而不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消费者自己身上。毕竟,食品安全,早已不是一个小问题。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