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人民日报:水到田头 抗旱有底(走基层·粮食产区看秋收)

2011/10/10 13:21:41 来源:网友

  湖南省湘潭县石潭镇莲花村村民谭岳林快步走进田间,拧开两丘田交界处的节水栓,水流汩汩而出:"要不是靠水利,今年旱情还不知道能不能过呢。"

  今年春夏、夏秋之际的连旱至今让湖南人难忘。不过,记者近日穿行于湖南省湘潭市农村,听到的却都是对于今秋粮食丰收的自信和乐观。

  60岁的黄汉清是莲花村村委会主任。全家种了3亩双季稻,再过一个月,晚稻即可收割了。问及今年粮食产量,黄汉清很有信心:"早稻亩产1000斤左右,晚稻估计还要高一些!"

  高产的"秘诀",源于10年前建成的低压管道节水灌溉项目。位于韶山灌区上游的莲花村,灌区北干渠从村里跨越而过。2001年,作为湖南省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之一,莲花村投资70亿元,铺设PVC管道2.5公里,衬砌排水渠9.5公里,让全村445亩水田成了名符其实的"旱涝保收"田。

  黄汉清介绍,由于灌区的干渠高出水田地平面13米,村民们在田埂之间装上"开关",灌溉水就可以像自来水一样自流进田。不仅如此,由于灌溉管道埋在地下,还能提升用水效率。黄汉清算了一笔账每100米渠道要占地40平方米,因为埋设管道不占地,相当于节约1.5亩耕地,按亩产粮食1000公斤计算(双季稻),可增产粮食1500公斤;按传统灌溉方式,每亩田的耗水量大约为560立方米,通过管道灌溉,只要450立方米。

  黄汉清说,水利有保障,莲花村的村民们再也不用因天旱而烦恼。

  莲花村往西,车行大约半小时,便是湘乡市泉塘镇山坳村。虽然同在韶山灌区的范围内,但与莲花村"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相比,山坳村境内由于没有渠道经过,除了靠天吃饭,只能借助提水的办法来灌溉。

  提水灌溉要耗电,电费大约每小时100元,这样一算,全村每年提灌的电费就达5万元。成本太高,怎么办?

  村民们打起了山塘的主意。

  山坳村有60多口山塘,用山塘水灌溉,不仅方便,还能节约用水。但由于多年来"只用不管、只用不建",全村山塘大多淤积严重,遇水则涝,遇旱则干。

  村支书陈友桃说,去年全村将60万元土地租金全部投入到山塘改造,共加固改造山塘26口,新建2口,清淤15口。这一下就增加了4万立方米的蓄水量,改善灌溉面积820亩。

  用水有了保证,山坳村的村民自觉开始"单改双"。陈友桃一家有6亩多水田,去年只种了2亩多双季稻,今年全部改成双季稻。"今年灌溉不需要提水了,早稻每亩收了900多斤,晚稻估计要过1000斤,今年种田每亩1000元的利润肯定没问题。"

  谈及来年水利建设有何期盼,陈友桃说,村民们已经尝到了山塘加固改造的甜头,希望来年再接再厉,将全村60多口山塘全部改造。

  在湘潭县石潭镇,农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愿望同样迫切。镇长刘奇志说,全镇渠道的硬化率毕竟只有10%,受益的农田不超过5000亩,大部分水渠还是用泥和土砌成的。"没有硬化的渠道,水的利用系数就很低,要是每个村都能像莲花村一样,那就真的不用愁了。"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