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太子奶乱局:被伤害的不只是企业 还有投资环境

2011/10/14 9:49:29 来源:网易财经

    2011年9月29日,湖南太子奶集团破产重整结果出炉,破产管理人陈建宏告诉记者,“这天的媒体报道出来以后,株洲市政府从上到下,都是高兴的。终于着陆了。”

    到此为止,株洲市主导对民营企业湖南太子奶集团的“托管经营”模式,已经完成使命。

    这一创新的政府救企模式,曾被普遍寄予厚望。然而,成立高科奶业托管经营半年之后,随着太子奶北京、湖北二厂2009年下半年相继关闭,2010年初高科奶业变身为软银控股的民营公司以及今年8月政府委派的托管官员文迪波被双规,株洲市托管民营的尝试已黯然失败。

    正当株洲市政府上下对破产重整案表决结果欢天喜地之际,也许是对政府托管模式作一反思和总结之时。

    市场边界被跨越

    从2008年末危机爆发,太子奶创始人李途纯恳求政府出手相救,到与托管的政府撕破脸皮,似乎一直在破坏规则的人是李途纯。

    但深究其源,反复践踏承诺和约定,来源于内心对失去股权的焦虑。这要说到李途纯及三大投行股东与株洲市政府签订的托管经营协议,该协议规定,一方面政府租赁厂房设备托管经营;另一方面,由政府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太子奶,降低资产负债率。一旦引资成功,地方政府从股东手中受让得到44.14%股权,而李途纯方面的股份则由61.6%降为27%。

    这是一份将托管经营与引资缠绕在一起、将托管经营所生发的相关债权债务与股权缠绕在一起的协议,责权利定位极为模糊。

    一位知情人士分析说,如果政府主导引资成功,政府可以收回经营投入和所得,为什么要拿股权呢?这似有与民企争利之嫌,而如果引资失败,政府要那些股权又有什么用?

    拯救之心反引夺产之恨,最终陷入企业家和企业家背后势力角斗的汪洋大海中,强势只能成强弩之末。在最后的破产重整表决中,实际上,这一托管协议已经被管理人认定不具法律效力,最终弃而不用。

    这份托管协议赋予了株洲市政府经营者和重组人两个角色,随后政府方面派驻官员高调入主。其派驻的官员文迪波亦是官员与企业家双重身份兼于一身。政府显现出大包大揽的“气魄”,但政府与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就此被跨越。

    投资环境被伤害

    而无论是经营还是引资,作为真正股东的李途纯和三大投行都被撇在了一边,即使企业处于危机时期,这些权利是否应该由政府来行使,也值得商榷。

    太子奶出现危机,并非由于经营不善,主要是资金管理不当造成了资金链断裂,其生产经营秩序并未出现混乱。

    有人士分析,政府若要插手太子奶一事,也不应主导经营,经营团队仍应保持原样,既可稳定原有经营者情绪,政府也不至于因经营问题泥足深陷。即便托管经营,摊子也不宜铺得太大,株洲一地的厂房和设备即已能够满足当时市场所需。将托管区域扩散至北京和湖北,最终造成管理半径过大,人员失控。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