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安全标准咋不提“和国际接轨”了

2011/11/24 7:59:37 来源:钱江晚报

  从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到双汇“瘦肉精”事件,再到近期思念、三全的“细菌门”,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似乎总是离不了那些行业龙头企业。据了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仅为23%。(11月23日经济参考报)

  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低,地球人都知道,但是没想到能低到这个程度。天天喊着要与国际接轨,可实际上真正能与人家接轨的却只有区区两成,而且更让人不满的是,国内标准并不是远远地把人家甩到了后面,而是跟在人家后面跑。很显然,这样让人脸红的数据着实挑战了民众的心理承受底线,无怪乎食品安全问题让国人一日数惊,无怪乎质检总局前些日子说中国的食品安全检测合格率超过90%大家都是一脸的苦笑。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仅两成接轨国际,连名企都频频出问题”的尴尬现实,终于为我们验证了一直以来大家最担心的一点:与其指责商家道德的血液缺失,不如说是食品安全标准太不争气。我们就不明白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食品安全标准上要求再严格也不过分,可为啥咱要反其道而行之呢?在这个问题上,任何的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民众也懒得追问。我们只想知道,这样摆明了“自废武功”的国内标准除了为某些本不应该合格的食品换取一张“符合国家标准”的通行证,为我们的食品安全制造一个虚幻的歌舞升平外,还能有什么实际作用?

  不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必然会成为被嘲弄的对象。毕竟,严格的标准可以遏制商家牟取非法利益的冲动,而“牛栏关猫”式的标准却只会刺激商家越过“雷池”的欲望。也就难怪在动辄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中,某些厂家“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的噪音如此的刺耳却又无懈可击,让民众心中充满了无力感。食品安全标准本来是民众的“守护神”,现在却成了“稻草人”。

  说实话,中国消费者的肠胃并不会因为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问题而有了远超外国人的抵抗能力,能把“内外有别”玩得风生水起的国内企业更不存在生产上的技术障碍,既然如此,我们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允许国内的食品安全标准继续在这样的低水平运行。

  在食品安全标准上,少一点儿“中国特色”,多一些与国际接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仅两成接轨国际”固然是企业的“黑名单”,又何尝不是对职权部门的控诉?但不知,相关部门是否听到了民众的不满,是否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是否下定了决心要改变这种内外有别的局面?在食品安全标准上,别动不动就让国人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行不?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