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监管“挠痒痒” 乳企“顶风涨”

2011/12/31 13:38:47 来源:中国网

    [提要]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显然不能任凭蒙牛自话自说,比如蒙牛称问题产品并未出库,并进行封存与销毁..

    作者:林萧

    近日,一些超市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已经接到了三元和蒙牛涨价的书面通知,此外,伊利也向超市发出了口头涨价通知。有专家称,乳企所称的原料成本上涨这一理由讲不通,集体涨价或源于今年以来乳企自身的压力。(12月30日《北京晨报》)

    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蒙牛某批次产品黄曲霉毒素M1严重超标。黄曲霉毒素具有致癌性,毒性堪比砒霜。随后,蒙牛发布声明,向消费者致歉,并表示问题产品并未出库,早已进行封存与销毁。蒙牛“致癌门”刚刚揭开序幕,其声明不仅未得到公众的认可,舆论还呈现一边倒态势,众多网友呼吁相关部门对蒙牛进行重罚。然而,公众等来的不是惩处,却是蒙牛与其他乳企集体涨价的消息,显然让公众无法接受。

    蒙牛作为我国乳业界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发展迅猛,被誉为“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其广告语“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更是家喻户晓。然而,中国有句俗语叫“不看广告看疗效”,回顾这些年蒙牛的丑闻,才发现它早已劣迹斑斑。2008年9月,蒙牛受检产品有11批次液态奶检出三聚氰胺;2010年10月,蒙牛被指攻击伊利“QQ星儿童奶”产品,4人被捕;今年11月,蒙牛雪糕被检出大肠菌群超标……加上此次“致癌门”,蒙牛在短短3年内被曝7次丑闻,可见蒙牛的企业责任感严重缺失,已经远远不是致歉能挽回的了。

    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显然不能任凭蒙牛自话自说,比如蒙牛称问题产品并未出库,并进行封存与销毁,事实上据媒体报道已经流入市场,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蒙牛不仅不坦然承认错误,还跟消费者玩起了“躲猫猫”,难怪舆论呼声一片,指责蒙牛不思悔改,甚至有黑客攻击了蒙牛官方网站,留言称蒙牛是民族的耻辱。言辞虽然有些过激,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馈出公众对蒙牛的“恨铁不成钢”,作为民族企业,好不容易发展至今天的规模,却屡屡视食品安全如儿戏,视消费者生命健康如草芥,如此企业如何不遭遇公众的唾骂?

    说到底,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折射出相关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更重要的是暴露出监管的“短板”。以蒙牛为例,虽然不断出现丑闻,却屡屡“绿灯”放行,正是由于监管“挠痒痒”,企业根本不当一回事,才敢于顶风涨价。相关部门不仅不能坐视,更应该重拳出击,对问题企业罚他个倾家荡产、永不翻身又如何?如果对问题企业不严惩,如何对更多企业起到警示作用?如何避免类似食品安全事件不再重演?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