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沈阳:绿色蔬菜进社区 重在绿色配套

2012/3/1 9:33:04 来源:辽沈晚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最尖锐的表现,不是什么不能吃,而是什么能吃。所以冠以“绿色有机”的农副产品近年来风起云涌,一方面价格高,一方面也有名不副实的情况发生,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鱼龙混杂贴牌了事,吃出来毛病的也不少。

  《辽沈晚报》2月29日A13版,报道了沈阳市沈河区3月份开设100家直营店、让居民在社区内有望买到绿色蔬菜的好消息。消息透露,该区和新民市政府联动合作,实现农副产品从种植养殖、仓储、运输到销售环节的一条龙服务,“由于省略了很多中间环节,直营店的农副产品价格将更实惠。 ”

  好事要办好,想提醒几句。

  作为辽宁的中心城市,沈阳日消费农副产品的巨量一直吸引了很多外来货源,如果能够做大本地原产市场,无疑是“富农政策”的重大利好,尤其是新民、法库这两大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辽中、康平等地。不过,“绿色农副产品”需要坚持落实“绿色配套”:

  谁来做这个事情?谁有能力做这个事情?谁能按绿色标准落实这个事情?绿色工程出了问题怎么办?拉直这些问号,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我看来,政府对接、企业集团化运营是第一步,平台搭建是政府的事情,货品集散是企业的事情。企业要对绿色标准的执行负责,政府要对运行中的监管负责。绿色是张牌,不能逮谁跟谁来。

  既然是“绿色”,标准化的流程和严格执行是重中之重。对于生猪、牛肉等都有了“身份识别”,“买贵了、吃对了”是消费者愿意承担的代价,可是,如果“买贵了还吃错了”,补偿索赔机制应该建立起来。没承诺,就没绿色。

  同理,要建立蔬菜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对于农药残余等相关的鉴定,应该有一个民众随检标准。绿色农副产品有“证书”,“证书”要随时可以证实和证伪,这才是统一生产、统一集散、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的真正意义。没有这些,“绿色”还就是个口号。

  从生产、集散、包装、检测、售后如果都能坚持规范的绿色标准,做到公示、检测、维权都有序化、可操作化,那么,这个绿色工程才能称得上是放心工程,消费者才愿意为“绿色”这两个字的附加值买单。

  吃安全、吃营养、吃健康,这是温饱至小康进程的“入口三部曲”,我们期待沈阳的绿色农副产品工程,在安全上做扎实,进而带动“订单服务”、“会员服务”,把健康沈阳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