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食品涨价 我们何时能不再纠结?

2012/4/10 12:34:12 来源:解放网

  昨天看到很多主流媒体都在报道这样一条新闻,说是国内的食用油又开始涨价,幅度还不小,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一说到涨价,特别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国人总是很纠结,担心通胀又上来了。前一阵子,两根葱卖十元钱的新闻就被媒体广泛报道并进行评论。

  农产品的价格为什么总是走不出忽涨忽跌甚至是暴涨暴跌的怪圈?相关的分析已然很多。不过,笔者倒是在琢磨,为什么媒体和公众对于这样的新闻如此敏感?就说那两根葱,虽说能卖到十元钱,但除了北方人要吃大葱下饭之外,咱们一个月又能吃上几根?而且,即使是偶尔能卖到天价,但多数时候价格还是很合理甚至很便宜的。把时间一拉长,花在葱上的支出也不会比往年高多少。说到这里,人们对这些商品的价格之所以如此敏感其实反映出一个有点残酷的现实:咱们中国人的收入还不高,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

  就说这食用油涨价,按照厂家的说法原因在于大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我们用来榨油的大豆相当一部分进口自美国,二月份习近平副主席访问美国时,中美就签了大笔的大豆买卖合同。如果大豆价格上涨导致中国的食用油价格上涨,那它同样也应导致美国的食用油价格上涨。实际上,根据芝加哥豆油期货交易所的数据显示,美国的豆油价格从去年12月到现在的确是逐步上涨的。但看看美国的主流媒体,基本看不到什么新闻报道美国的食用油价格上涨。与此同时,美国媒体和公众关注最多的是另一个油价,也就是汽油价格。

  其实,即便是在深受债务危机影响的欧洲,媒体也少有报道诸如食品价格上涨的新闻。当然这并不是说欧美人对食品涨价没意见,而是相对于其他有关生活质量的方面,比如就业、薪酬等,食品价格对他们来说还不成问题。

  因此,要想让类似于“蒜你狠”、“向前葱”之类的纠结不再纠结,除了理顺生产、减少流通成本之外,最根本的还是增加民众的收入,民众收入提高了,吃饭支出在整体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降低了,菜价稍微涨一点,甚至是偶尔大涨一下,相信很多人也会处之泰然。但现实的情况是,一些群众的收入有捉襟见肘之感。之前曾有报道说,一些地方退休人员的工资光用来吃饭都还不够,一旦生病更是入不敷出。在上海,一个月领一千多元钱退休工资的人也不在少数。至于在职的上班族,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对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月收入做了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工薪阶层人均收入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样的收入水平,的确在食品价格节节上涨面前缺乏底气。

  收入分配改革提了很多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现在看来,什么时候人们对食品涨价不再那么纠结了、媒体上相关的报道也少了,也就是改革初步见效了。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