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资讯首页 > 食品安全 > 正文

脚踩过的碎面加工成新面 记者暗访昆明一面粉厂碎面回收加工全过程

2012/4/20 14:03:18 来源:云南网

    碎面条还能回收利用么?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如果用堆在地上的碎面,又不幸被脚踩过无数次后重新回收做成面条,你相信吗?昆明一家面粉厂就是这样干的,而且他们做出来的面条正是昆明市场上响当当的“如愿”牌面条。近日,记者就亲历了一次碎面回收加工过程。

    市民报料  碎面加工“牌子”面

    不久前,有市民向记者报料,在昆明西市区虹山面粉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虹山面粉厂)做面条时竟然用了相当“恶心”的方式回收面条,工人将堆在地上,被人踩过很多次的碎面条收集后,再对其进行加工,重新做成面条,进入市场售卖。

    据报料人张师傅说,面粉厂将掉在地上的碎面条回收起来,用水浸泡发酵,发酵过的面用行话讲叫做“头子”。做新面条时,把“头子”掺进去,做出来的面条就会更耐煮,口感更加爽滑。

    张师傅说,这些“头子”是掉在地上、并且用脚踩过后,工人把这些面像垃圾一样搂起来后用麻袋装上,之后拿去加工,而加工后的面条最终成了昆明市场上售卖的“如愿”牌面条。

    “如愿”牌面条在昆明有着70多年的历史,是个老品牌了。曾经获得过国家首批“放心面”、“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老字号”企业等荣誉称号。

    这样一个广受消费者欢迎的老昆明品牌,真如报料人所说的将回收来的碎面做成“头子”掺到新面里接着卖吗?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虹山西路18O号的昆明虹山面粉厂门市部进行调查。

    在该厂后门门市,记者向一名营业员询问头子面是否回收,他们所卖的面粉里有没有“头子”在里面?该营业员说:“没有, 头子面给人家拿去喂猪喂鸡了。”

    张师傅说“头子”加进了新面里,可门市上的人却说“头子”是被卖去喂鸡喂猪。到底谁在说谎?

    记者暗访 脚下碎面收入麻袋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虹山面粉厂的面条车间里一探究竟,《风雷说法》的记者用镜头全程拍下了碎面“重生”的全过程。

     一名暗访记者在面条车间应聘成为一名包面工。按相关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要取得健康证才能上岗,但记者并没有出示任何证件,就直接开工。原来,包面工非常辛苦,且收入不高,所以非常缺人,只要有人愿意干,不管有证没证都行。

    第二天上午,在面条包装车间,记者看到包面工人先把箱子里的散装面条拿到桌上,把碎面抖干净,然后放到电子称上按照面条的规格称重,再用白色的纸条把抖好的面条扎紧,最后再用外包装纸进行包装。

    记者发现,包面工人抖出来的碎面撒在桌子和地上,而地上的碎面直接被工人踩在了鞋底,而且来来往往许多工人都会在这些堆在地上的碎面上踩上几脚。

    随着包装面条的进行,地上的碎面条也越堆越多,就在碎面堆积到一定程度时,有工人把面条集中起来,用铲子铲进了一个麻袋里。记者问工人这种废面是不是不要了?要丢到哪去?工人竟说:“要呢,回机。”

    碎面回收做“头子”

    麻袋里装的废弃面条是不是真的回机了呢?记者看到,地上的面条整整填满了两个大麻袋,然后被工人推进了一个狭窄的巷子里。记者跟随工人穿过巷子,来到一个仓库。这里有个长约20米的传送带直通二楼,传送带旁堆满了面粉和回收来的麻袋。

    搬运工告诉记者,麻袋里的都是地上掉的头子,“拿去回机,泡泡重新打下来。”

    下午两点,面粉厂面条车间开始动工生产,记者看到和好的面粉从楼上的管道源源不断输送到一个槽里,但面粉里居然有很多坨状的面疙瘩。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槽里的面被压成了面条,然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烤房进行烘烤,烤干后的面又会被输送到第二个生产车间。在一名工作人员的操作下,面条被切面机切成了预先设置好的长度,而在流水线生产面条的过程中,面条会不可避免地掉到地上。

    记者发现,这时,所有地上的碎面都没能逃脱被踩在鞋底下的命运。操作切面机的工人把切好的面放进篮子里后,就拿起铲子把地上堆积的碎面铲进麻袋里,它们将再次加工成“头子”。

    泡进水里做面筋

    工人将被无数次踩在鞋底的碎面条回收起来后,又会怎么重复利用呢?

    第三天一大早,记者来到了面条车间,此时天还没亮,但车间里早已灯火通明。走上二楼,顺着传送带的方向记者看到,里屋码放了二三十个棕色的麻袋,麻袋装着的全是回收来的面条。

    在隔壁的一间屋子里,几个铺着白色瓷砖的水缸里泡着碎面,经过浸泡的面条已经发涨,而之前记者在一楼看到的面疙瘩,就是在这里泡过水的回收面。

    一位老员工称,水缸里面的面是用来发酵的,“昨晚上泡的,做面筋的嘛”。两名老员工告诉记者,头一天缸里泡过水的面条,第二天一早他们就会掺着面粉倒进机器里。

    下午4点,临近下班时,记者再次来到了面条车间二楼,这时,几个白色大水缸里还泡着刚放进去的干面条,回收面条的麻袋也从仓库搬到了水缸旁。进料口前,工人正在往进料口添加泡好的面筋。

    在包面的过程中,记者在一根面条里发现了一粒黑色的杂质。被脚踩了无数遍的碎面,直接进入机器摇身一变成为新面,出现这样的杂质就不足为奇了。

    销售渠道  销往各粮油市场

    掉在地上、被踩来踩去的碎面条重新回收利用后,它摇身一变,成了新面。那么,这些面条究竟是流向何处呢?记者随后对后门门市进行了观察。在记者蹲守的10分钟内,就有20多位市民在这里购买了面条,其中以老年人居多。而除了这个门市,在面粉厂前门的一个门市,前来购买面条的市民也是络绎不绝。据记者了解,居住在面粉厂附近的市民,大多都是这里的常客,并且都对“如愿”系列挂面情有独钟。

    在固定的门市卖以外,记者发现,面条还在昆明一些点设立了直销店,打出了“如愿”系列面直销点的字样。另一组记者则发现,面条从面粉厂出来后,销往了东南西北的各个粮油市场,甚至通过物流发往外地。

    消费者信任的老字号就是这样被“旧貌”换了“新颜”,成为了人们的盘中餐,可是,如此肮脏的面条吃进了肚里,市民的健康又该让谁来埋单?本报将与昆明政法频道《风雷说法》继续关注,敬请关注今晚9点30分政法频道播出的后续报道。


责任编辑:Techoo-3
 推荐阅读

电脑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2014-2022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